来的使命,突然意动,和安心说了一声,便朝陶海家走去。

陶海听说王卓云要在村子里落户,不由又惊又喜,立即答应着手去办,茅草屋子搭建起来,不费多少功夫,只要两三天即可。

王卓云想了想,便指着上官慎那间,已经初步成形的房子道:“就建在上官公子旁边好了。”

以后两人就是邻居了,闲瑕时分,可以坐在自家门口,赏月对饮,哈哈,那样的感觉,想必十分不错。

王卓云给了陶海三张百俩银票,不但是建造房子,还请他顺便帮忙添置一些家俱物件,如果有剩余的就当是贡献给村里的好了。

陶海自然是欢快的应下,并且立即去找村里的匠人商量,量地基,画图,下午的时候,就开始着手办了起来。

王卓云又在村里溜达了一圈,还去田间地垄间,和村民们聊天扯淡,问问庄稼等情况。

原本大家以为,他一公子哥,能有多少想法,却不料,他倒对农事门儿清,还说出不少见解来。

一时田边热闹起来,一些年长的叔叔伯伯们,都围绕过来,和他说话。

待他踩着晚霞回到曾家时,曾友趣等人都从山上回来了。

因前几日何氏来找张氏,说为了端午节包粽子,问她要不要一起去清水镇采粽叶。

清水镇以多泽出名,家家户户的塘里河里,基本上都种了粽叶,每到端午前夕,他们就忙碌起来,有专门的采粽叶队伍。

将采下又处理好的粽叶,扎成一把把的,拿到镇上市集去卖,也得五文钱一斤呢。

若是那种宽大肥厚点的粽叶,因为泡在水里,一斤也不过二十来片,所以还是很值钱的。

这时候曾高大便想起来,青玉山中也有浅滩水泽,以前巡山时,隐约记得也有长的极好的粽叶丛,这不便拉着老爹和曾爱军,一起再去看看,顺便将临时的路给搭建好。

等他们回到家时,小女儿已经和张老太太将饭菜烧好,桌旁赫然还坐着王卓云。大家各自见礼。

曾友趣心里跟明镜似的,早知道这小子老往自己家跑,肯定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不过却装做不知道,只是神情淡淡的,对他不亲也不疏。

曾高大倒是上回在京城里,颇感受了一番王卓云的才学,两个人有些惺惺相惜的意思。

至于曾爱军,反正横看竖看,就是看不习惯王卓云,总想着让他出点丑才好。

农村人吃饭,没有什么食不言寝不语的说法,在曾家更是如此,只求吃的欢快,聊的安心。

曾高大问起王卓云此次前来的目地,他立即站起来,敛袖认真的说道:“若想真正能够做出实事,创新发明,改革农业,帮到百姓,提高农业的田地产量,仅靠在家闭门读书,肯定是不行的。所以我特向皇上请求,来民间走一走,感受下百姓的生活,只有跟百姓们同吃同住,一起劳作,才能真正体会百姓之苦,才能发现百姓需要什么,才能有的放矢的根据百姓之缺来改革什么。”

曾友趣的眼眸里猛然闪过一抹精明的光芒,不过瞬间又转变为笑呵呵的憨厚形象,心底却是对王卓云有了不小的改观。

再次细细打量起他来,还是原先那般俊美的脸庞,但此刻看在他的眼里,却是舒服了许多,不是如同之前那般,觉得他是小白脸,会吃软饭,不中用的绣花枕头。

不管他能否做到,但是能够说出这番话来,倒也不错了,毕竟才十三岁的年纪。

曾友趣转过头来,看看自己的两个儿子,扪心自问,他们十三岁,都在干嘛?

恐怕还是在掏鸟蛋,东家打架,西家砸玻璃吧。

曾友趣虽然现在穿越成一个小农民,但是骨子里那种为民服务的情怀,是不容易抹去的,所以听见了王卓云这番话,十分心悦,对他的脸色竟也缓和了许多,还招呼他吃菜。

王卓云顿时有种受宠若惊的感觉,不过他也没有扭扭捏捏的不接受,而是大方的接过曾友趣递过来的橄榄枝,细细的品味起来。

再一次让曾友趣满意,看看王卓云,再看看宝贝女儿,摸了摸满是络腮胡子的下颌,心里寻思开来,这小子家世太好了,若是家世差一点,配自家安心,倒正好。

他并不是认为安心不够优秀,相反,他觉得自己的女儿是最棒的,连皇子都有资格嫁。

不过身在这古代,他深切的知道,规矩的重要性,何况媳妇的地位一般在整个家族中,是很低下的,尤其像王家这样的高门大户,宫里还有个亲戚是皇后,那规矩肯定又比一般世家更多几分,他倒不怕女儿学不会,而是怕拘束了她的个性。

就算到时候有王卓云的庇护,但若是婆婆以权孝之名下来,估计他也没辙。

曾友趣思来想去,便觉得他们俩不合适,王家成份太复杂,如果能够简单一点,那真是良缘一桩了。

不过看宝贝女儿和王卓云的互动,总是有迹可寻,他想着,是该找个机会,敲打些女儿和姓江的小子了,既然早知道不合适,那就别再继续错下去。

因此,再看向王卓云的目光里,便多了一些惋惜之情。

因为这样的情愫,让曾友趣想要多补偿一些王卓云,便在饭后,和他一起聊了聊自己的想法。

这一夜,王卓云真是收获颇丰呀,他万没有想到,看起来老实巴交的曾伯父,居然也是胸有丘壑之人,这曾家的每一个人,看起来,果然都不简单。

第二天一清晨,何氏就提了篮


状态提示:第663章--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