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军事历史>帝国争霸系统>第四百一十三章守备军出击

第四百一十三章守备军出击

占领沿海地区之后,总参谋部调了8个守备师于6月中旬陆续到达西亚战区,准备接受战场考验。

钱向阳要求把守备师被运送到亚丁、塞拉莱、达曼和科威特,每个地方2个师,准备把西亚半岛上所有的土著驱离,完全占领半岛地区;这8个守备师要在西亚作战1年的时间,然后有其它守备师来替换他们。

驻以上地方的雇佣军被调到波斯湾北岸,准备让他们参加对伊朗战役,一举占领札格罗斯山脉南北,打破伊朗王国对夏帝国阻击的幻想。

这8个守备师组建的时间比较早,苏门答腊岛上东、西省各1个师,爪哇省6个市各1个守备师。

苏门答腊岛上的2个师到达亚丁,准备向西进攻,接收汉志地区,并准备与哈希姆家族的军队对战;

其他6个师,分别被送到科威特、达曼和塞拉莱出发,准备从南、东、北三个方向向内志地区前进,先把沙特家庭消灭或者驱离半岛内陆地区,然后进军哈伊勒,把拉希德家族消灭或者驱离,要让整个半岛内陆地区成为无人区,以后只是派遣飞机进行定期巡逻就可以了,不用在内陆沙漠地区驻军,减少开支,而且也能让内陆地区的生态休养生息,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

夏帝国继续向半岛地区增兵的消息让英国人有诡计得逞的感觉,也只有夏帝国这种不知道计算成本与回报的国家才能做出这种傻事;夏帝国在那里的驻军越多,就减少了对世界其它地方的威胁。

奥斯曼帝国对于夏帝国派军接收地盘的行动很满意,这样他们用卖地款购买的军舰就可以回国了,其它装备也可以运回来装备部队了。

夏帝国继续增兵的消息让半岛三大家族人心惶惶,他们不约而同的做出相似的决定,首先是积极备战,必须与夏帝国真枪实弹的打过之后才能知道对手的真正实力,也为以后反攻总结经验;其次是组织家族成员中的老幼等提前撤离,为家族留下反攻的种子,这样能保证他们就是战败,家族也不会被一举歼灭,还有东山再起的机会。

三大家族在组织家族成员撤离,消息传开之后,这对军心的打击是非常大的,其他逃亡到内志地区的酋长以及本地部落等也跟着向地中海方向迁移。

四路守备军进军的速度都不快,不过稳打稳扎,主要想给土著以强大的心理压力,让他们自行撤离。

到达亚丁的2个守备师,到达萨纳后分开行动,一个沿着沿海平原向西到达吉赞,然后向麦地前进,一个师进入内陆高原地区,清缴高原上各个部落;到达塞拉莱的2个守备师,先是向西前进,然后沿着鲁卜哈利沙漠的东南边缘驱逐当地土著,绕过沙漠之后,从东南方向逼近利雅得,这一路军的行军路线最长,条件最艰苦;第三路军是从达曼出发,直接向利雅得方向前进,该路是占领利雅得的主力军;最后一路的2个守备师,从科威特出发到达哈夫阿巴廷之后分头行动,1个师继续向布赖代方向前进,准备切断沙特家族撤退的后路,一个师沿哈夫阿巴廷向拉夫哈、阿拉到图赖夫方向布防,防止半岛上的土著向两河流域逃跑。

6、7月份的季节,在沙漠地区行军的困难程度可想而知了,当地白天最高温度能达到50度,好在这些守备军官兵都是从热带地区而来的,本身就适应高温天气,另外就是后勤物资准备的非常充分,再就是巡逻飞机会把相应的情报及时传递到各师,确保各师的安全,守备军只是要预防个别土著的偷袭或者陷阱等就可以了。

以前缴获的骆驼,只能用来运送辎重物资,不允许骑乘,所有的官兵一律步行,使得他们苦不堪言。

最先与土著大军开战的是从达曼港出发的两个师。

从达曼到利雅得只有400多公里,距离最短,对沙特家族威胁最大,沙特家族集中全部兵力准备伏击该路军队,如果获胜,他们则可以继续与夏帝国军队进行周旋,还有获胜的可能,即便不能获胜也可以熬到夏帝国军队坚持不住的时候为止。

伊本·沙特之所以这么早就与夏帝国进行决战,还有一个因素是时间拖的越久,其他几路军队离利雅得的距离就越近,压力就越大,军心就越涣散,所以要趁军队还有可战之势的时候尽早出击。

40000骆驼大军浩浩荡荡向达曼方向前进,他们准备与夏帝国在沙漠地区进行战斗。夏帝国的军队全部步行,骆驼只是运输物资的,这个消息让沙特的军队官兵非常兴奋。

守备军非常慎重,这可是他们第一次单独执行战斗任务,两个师一边前进一边不断建立物资供应营地。

离开达曼之后,每隔50公里就建立一个后勤物资供应营地,每建立1个营地,两师分别留下一个营,1个营负责守卫营地,1个营负责把物资运输到下一个营地。

伊本·沙特派出的侦察兵发现夏帝国的军队聚集在一起,且军队数量众多,不宜直接进攻;而且敌人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个负责物资的营地,后勤保障工作做的很好。

伊本·沙特根据情报,与所有的酋长们进行了仔细的分析,最后拿出一个方案,就是不与夏帝国军队正面作战,只偷袭对方的物资营地,或者偷袭对方运输物资的队伍;只要消灭了对方的物资营地或者运输物资的队伍,对方没有物资保障的情况下肯定会退军。

这个作战计划得到各级军事指挥官的一致


状态提示:第四百一十三章守备军出击--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