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军事历史>帝国争霸系统>第五百三十六章对俄全面战争(二)

北方战区源源不断的向俄罗斯方向派兵。

除北方战区原驻扎仁川、汉城地区的第3军调去围攻赤塔之外,驻清津第5军调去海参威,第2军从乐浪半岛南部地区乘坐火车前往双城子,然后去伯力;驻新洲省的第9军在釜山登陆,台湾省的第11军在仁川登陆;根据战况,第1军有可能要北上赤塔支援西伯利亚军反击俄罗斯的冬季反攻。

而此时,第5军和5个旅团的雇佣军已经完成对海参威的包围,其外海被海军封锁,此刻已经是瓮中之鳖;守备军第2军、5个旅团的雇佣军和3个骑兵师已经包围双城子,同时派出1个骑兵师向伯力方向前进;而虾夷省参谋长则带领第7军的部分官兵已经沿黑龙江而上,到达离伯力不足200公里的地方,加上葛振南派出的1个骑兵师和吴俊升步兵师,马上就要对伯力实行包围。

围攻双城子的战斗由台湾省参谋长王大军负责指挥。

第2守备军军长为马龙潭中将,张伟很赞赏他的品德。他今年65岁了,本来是要退役的,为了满足其报国之心,张伟特别批准他打完俄罗斯之后再退役,感动的老家伙热泪盈眶。

双城子是个铁路枢纽城市,东清铁路(现在该名叫满绥铁路,从满洲里到绥芬河)和西伯利亚大铁路在此交汇。

王大军参谋长把守备军第2军作为占领双城子的主力部队,与2个旅团的雇佣军已经把双城子团团包围起来,另外2个旅团的雇佣军包围斯帕斯克达里尼市,2个旅团的雇佣军作为预备部队;2个骑兵师分别向南北警戒,1个骑兵师负责清缴周围城镇驻守的俄军官兵;等第5军完成对海参威的包围之后,向南警戒的骑兵师会清缴沿海港口城镇的俄军。

马龙潭中将对这个安排非常满意,内心想着一定要把这场战役打好,为他的退役有一个完美的结局,所以他不希望把这座城市毁灭掉,又不想导致太多的战损,在这种情况下,让于大军都非常为难。

在很久之前,俄罗斯远东地区就传出夏帝国将要发动进攻的消息,沙皇以及内阁都不会相信夏帝国会选择这个季节进攻,不过民众却不懂军事,大部分平民和商人已经逃离,或者躲进海参威,连远东军区的司令官都把指挥部从伯力搬迁到防守更好的海参威了,更不要说普通人了。

由于在伯力驻守的俄远东第3军防守的城市较少,所以兵力更加集中,城内俄军达到8万多人,只有2万多人驻守斯帕斯克达里尼市和沿海港口城镇,这使得占领的难度也比海兰泡要大。

不过这里是一马平川的大平原,易攻难守,还是让马龙潭寻找到了攻克的良策。双城子地处绥芬河、拉科夫加河、苏普提加河的交汇处,地势低洼。

马龙潭决定阻断绥芬河,让河水倒灌敌人防线,把他们从半地下的堡垒里逼出,失去了这些战壕和堡垒的保护,俄军在密集的火力之下不堪一击。

为了不至于把城市淹没,必须严格控制倒灌的水位。

现在气温还很可以,晚上也不至于让河水结冰,正好可以采取这个策略;自古以来水火无情,水与火在军事家的手中就是进攻的利器,能有利的打击敌人,而自身的损失相对较少,所以于大军参谋长很痛快的批准了这个方案。

于是于大军参谋长命令两个作为预备队的雇佣军旅团和一个骑兵师从周围城镇抓捕大量的俄罗斯青壮来修筑拦河坝,阻断绥芬河。

大坝的位置选择在双城子的东南方向。

侦察兵很快就把夏帝国军队的动向汇报给俄第3军军长,他很快明白了夏帝国的目的,急令前线官兵在堡垒前修建一道土坡,来阻挡河水倒灌。

马龙潭等的就是这个机会,只要俄军敢走出堡垒,立即遭到铺天盖地的炮火打击,吓得无人敢冒险修筑土坡。

敌人指挥官只好命令官兵趁黑夜的掩护来修筑防波堤,不过第2天就遭到夏帝国炮火的猛烈轰炸,这种土石防波堤很快就被夷为平地。

在成千上万的免费劳动力不懈努力之下,只用了3天时间就做到大坝合拢,水位开始缓慢上升,漫过堤坝向双城子方向漫灌而去,双城子外围成为一片泽国,俄军两道半地下的防御工事内开始渗水,只能安排人员不住的把渗入的水从堡垒的后部运出,不过战壕内的水却无法清除。

俄第3军军长忧心忡忡,虽然堡垒暂时没有被河水漫灌,不过那潮湿的环境显然不利于官兵在其里边常驻,否则对身体是严重的伤害;再说了,战壕失去了作用,单靠堡垒里的官兵作战,防御力量大大减弱。

由于堡垒的前方是射击口高于地面,后部是入口,俄军已经用土石进行了阻挡,这只能是一时之计,坚持不了多久。就是市区之内的水位也在慢慢上升,双城子内是平坦笔直的道路,一但水位上升,只靠街道上的沙袋是无法阻挡水势的蔓延。

于大军参谋长通过望远镜观察到城市内敌军狼狈的模样,水攻的效果非常好,高兴的说道:“马军长的计策不错,只要水位继续上升,俄军就变成水中的肥鱼了,咱们就可以兵不血刃的占领这座千年古镇了。”

马龙潭的脸高兴的像朵花,笑着说道:”哈哈,参谋长,我是希望能完好的把这老祖宗修筑的城镇保存下来,毕竟以后这里可是咱们的地盘了,让炮火毁坏了非常可惜。“

”马军长说的有道理,咱们自己的东西可以仔细的保护好啊。“

马龙潭道


状态提示:第五百三十六章对俄全面战争(二)--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