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军事历史>这个天国不太平>第1187章 全歼俄军

等石达开来到伏尔加河边时,战斗已经结束了。

因为前期的6万骑兵将俄军布置在伏尔加河上的内河水师大半舰队给调往上游,而剩下的水师船只全部被用来运输那些逃跑的俄军军官及其亲信士兵们渡河逃往对岸的阿斯特拉罕城,这个时候,俄军的内河水师一艘船只都没剩下,这帮走投无路的俄军士兵在被击毙一大半之后,发现哪怕就算是投降也被对方置之不理的情况下,又没有船只可以渡河,剩下的俄军绝望之余,只得纷纷跳河,但旋即便被卷入河水之中,再无音讯。

很快,幕僚陶金汤和石明开两人已经将战争结果统计了出来,当然,因为时间很短,只是粗略地估计了一下,立刻禀报给义王石达开知晓。

俄军的高加索军团4万人和叶尔格尼军团5万人,还有内河水师2500人以及四周的零星地方民兵等共计近6000人,除了内河水师和搭乘船只逃走的那两个军团的近千名军官们之外,那些地方民兵早就一哄而散,而这整整两个军团的9万士兵竟然就此全军覆没!

陶金汤一脸兴奋地说道:“义王,大捷,战果辉煌的大捷啊!

虽然我们这次一共出动了25万大军,可实际上有6万骑兵并未参战,而且有数万胁从军只是在后方跟着助战,并未实际性参战,因此,实际上不是25万联合大军击溃俄军的9万军队,而是15万联合军队击败俄军的9万军队,并且是全歼,其中起着主要作用的,首先是我们第四野战兵团的炮兵师,其次是一个半步兵师和3万锡克军队,这可算是了不得的成就。

估么着总共击毙俄军达5.5万人,击伤以及俘虏俄军2.4万余人,还有一万多人或是跳入伏尔加河中,或是被击毙在伏尔加河水滩边,被河水冲走不知所踪。

我方只是损失不到五千人,其中有三千多人是锡克军队冲得太猛被俄军击伤,还有少量孟加拉军队和哈萨克军队一千多人,而我们的野战兵团只有三百余人受伤,其中还包括三十多名炮兵开炮太猛扭伤了腰......”

一向沉稳的陶金汤,今日因为全歼俄军之后的大捷而异常地兴奋,说到最后,都有些激动得语无伦次了。

石达开自然理解他的激动。事实上,他自己也非常的激动!

这不同于以往在国内击败满清军队的那种成就感,这还是击败沙俄老毛子,这种感觉完全不同。如今已经走出原本生活的那个局限的世界之后,石达开自然明白世界是多么的辽阔,而沙俄军队,是这辽阔的世界上少有的陆上强国了。

一直以来,都只有沙俄通过他们强大而野蛮的军队,攻占别国的领土,掠夺别国的财富。但这一次,这个强大的沙俄中的野战军,被自己率领的联合大军给击败了,这不能不说是自己的一个巨大的功劳。而事实上,除了那些胁从国军队之外,自己的野战军将士,实际上满打满算,也只有6个师共计6万余人。

虽然是以多击寡,但从一方面来说,自己其实是率领6万野战军,击败了9万人的沙俄军队,而且还是全歼。

以往与腐败的满清军队作战,还未击毙其几千人,便是数万的军队溃逃一空或望风而降,就算战败满清军队,也没有太多的成就感,但如今不一样,这次是击败勇悍的沙俄军队,通过这次战争,石达开已经明白了自己中华帝国野战军的战力情况,可以说已经不怕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了。

虽然石达开也清楚,这其中主要依靠的是中华帝国精良强大的武器装备,但就算如此,也是中华帝国的优势。

其实对于此次战争,石达开也没想到,能做到这种地步。他也很清楚,这次大捷的最为主要的原因,不是自己指挥得多好,也不是讨虏军将士训练多么有素,更不是那些胁从军们如何悍不畏死地勇敢作战,而纯粹是因为己方军队的武器更为先进!尤其是炮兵师的火炮威力,达到了让敌军痛不欲生的地步!

他有些明白了当初皇帝冯云山说的一句话:“未来的战争,是以火炮为主角的!会不运用火炮的将军,肯定不是个打大胜仗的将军。”他准备回头立刻向皇帝写封信报捷,不但要将这次战事的情况禀报上去,还要向皇帝建议,以后的野战兵团可以增加一个炮兵师,达到每个野战兵团配备两个炮兵师的程度。虽然可能会需要制造大量的火炮,需要大量的资金,但这样的话,以后对付这种欧洲强国的正面战争,就完全在己方的掌握之中了。

“对了,义王,那将近2.4万俘虏怎么办?”一旁的石明开没注意到两人都沉醉在大捷的喜悦之中,没心没肺地问道。

石达开回过神来,叹息道:“本想借那些胁从军之手,将这些俄军全部击毙,没想到后面那些锡克人竟然也学乖了,宁愿俘虏也不愿意浪费子弹开火射杀了。

罢了,如今已经俘虏了这些俄军,倒不好公开屠杀处决掉他们。但此处后勤补给困难,这些俘虏我们也不能接过来供养,更不能放过他们,免得日后纵虎为患,让他们有机会再反过来攻打我们中华帝国或者那些附庸国。

嗯,倒是不好决定了哇。暂时先将他们所有的武装和身上的钱财全部搜获掉,先看押起来!等攻占了阿斯特拉罕城,再行处置!

对了,听说这些俄军之中有不少会治病的神父,将这些神父都单独押出来,不让这些人给那些俄军俘虏伤员治病,这些俄兵,还是自生自灭为好。”


状态提示:第1187章 全歼俄军--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