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军事历史>这个天国不太平>801章 华人矿工喋血石隆门的由来

次日,舰队经过一座荒无人烟的小岛礁之后,前方领航的“南洋七号”快速帆船打来旗语,说是前方快要到海岸了。

谭体元让旗舰“南洋一号”上的瞭望手看了下,果然能看到东南面远处隐隐约约有道灰蒙蒙的黑线了。没错,看来不到几十里的地方,便是沙捞越陆地了。

然而,这时那“南洋七号”又传来消息:西面海面发现几个黑点,应该是驶来几艘船只。

谭体元当即下令全军戒备,调整阵型,将原本在中间拖后的运兵船转至东北面,又留下二艘护卫舰守卫运兵船,他自己亲率旗舰“南洋一号”领着第一分舰队,又命尤浪漫率领第三分舰队排成两列喇叭口的纵队,迎了上去。

半个小时后,谭体元已经通过望远镜发现,西面驶来的是一艘中型护卫舰和四艘商船,船头挂着米字旗,显然是英国商船。

对方显然也发现了东北面的这支庞大舰队,好像是有些犹豫,开始减速,但因为是逆风,有些缓慢。

谭体元让最前面的“南洋七号”打旗语,表明己方不是敌人,无意开战,让对方不必害怕。对面的五艘船可能并不相信,犹豫了一会最后还是调转了船头,往西返回,这下从逆风变成了顺风,又是挂满帆退走,航行的飞快,半个小时不到,便逃得无影无踪了。

谭体元下令不要追赶,组织舰队继续往东南方向的陆地行驶。

旁边的曾国荃忍不住问道:“谭司令,刚才为何不截住那些军舰?”

谭体元叹了口气,道:“那是英夷的商船,那艘军舰是护卫那四艘商船的,并不是针对我们。那些商船应该是从马六甲海峡那边驶来的,也不知道是去港岛还是吕宋,不过这样一来,肯定会禀报给英国海峡殖民总督,若是英国人也插手进来,又会麻烦不少啊。我国还没强大到和英国人直接撕破脸皮的程度,他们能自行退走,也好。”

然后,谭体元正式下令和第三分舰队脱离,直接率领第一舰队偏往西南一点方向,径直而去。

之所以要三管齐下,要的就是在英国海峡殖民地反应过来之前,便迅速解决沙捞越和兰芳共和国的事情,将婆罗洲基本占据下来,造成既定的事实之后,对方再来商谈或是抗议,也没什么好说的了。

……

拂晓时分,天色刚刚有些发亮。砂越河口外二里远处,几艘运兵船悄悄停在海面上,一切都静悄悄的。而河口的岸边,已经有数只划艇满载着腰跨钢刀、身背一支强弓,一只手还提着柯尔特左轮手枪或是夏普斯m1852型卡宾枪的讨虏军士兵。这些都是步兵第三十八师师部直辖的特种营将士,与第六步兵团调来一起攻打屠杀华族同胞的布洛克王朝。

最前边,荣维善一跃而起,却悄然无声,跳上了河岸,矫健的身影消失在薄薄的晨雾里,他身后,十余名将士连忙跟上。

荣维善是湘南永州府东安人,三年前参加了讨虏军之后,虽然年纪尚轻,但身材已经是二十来岁的彪形大汉规模,因为自幼习得些武艺,深受敏捷,去年从野战军中被选拔为特种兵。他也就十七岁不到的年纪,却高大魁梧,头大如斗,武功高强,臂力绝伦,素有“手刃百头”之称,力能举五百斤,是三十八师军中第一高手,如今,更是成为步兵第三十八师特务营的副营长兼第一连连长。

砂越河左岸,一幢气派的三层洋楼伫立在旁边,外墙的侧面还是满目疮痍,被火烧黑的印迹还留在那里没来得及修整,仿佛向人们诉说着不久前这里发生过的战事是多么的惨烈。

“大人,这便是那英酋布洛克的王宫。”一名黑瘦的华人向导操着客家话悄悄地禀报。荣维善点点头,目光快速的搜索起来,他在寻找一些岗哨干掉,一来为了不让对方发现,有了防备,二来,也好摸清楚情况。

很快,王宫侧面便发现两名探哨,荣维善领着三人隐匿地靠近,拉起后背的弓箭,一个示意,一支箭放倒一名探哨,一个兔子飞地窜起已经扑倒另一名探哨,刀尖抵在其脖子上,将其拉至隐蔽处,让那黑瘦的向导逼问起来。

这是一名古晋的马来人,根据他的透露,荣维善很快弄清了事情的经过,立即派人向尤浪漫禀报。

古晋地区原本是汶萊苏丹的属地,十多年前一名叫詹姆斯?布洛克的英国人,因为帮助汶萊苏丹平定了古晋地区的叛乱,并私下请来英国海峡殖民地的军舰要挟汶萊苏丹,任命其为沙捞越总督。

而后,詹姆斯?布洛克利用与英国海峡殖民地的良好关系,逐步扩大势力,在皇家海军的帮助下,剿灭海盗和武力逼服汶萊,使得沙捞越脱离了汶萊独立出来,建立了布洛克王国,并吞并周边地区和汶萊东部的纳闽岛。

原本,詹姆斯?布洛克以英雄的身份返回英国本土,被英国任命为纳闽总督和婆罗洲副领事,但之后他因为才能不足,出使暹逻交涉失败,加上前期帮助海峡殖民地剿灭海盗之后向英国政府讨要赏金,招致英国国内的厌恶。如今,詹姆斯?布洛克已经失去海峡殖民地海军的支持,而是靠着借钱从当地招募士兵,维持自己的统治。

也正因为如此,他才会加重征税,逼得在古晋附近石隆门地区的金矿的华人矿工不满,发生叛乱。

根据哨兵交代,大概二三个月前,约600名全副武装的十二公司华人矿工,在首领刘善邦和王甲的率领下,从公司大本营帽山出发,


状态提示:801章 华人矿工喋血石隆门的由来--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