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军事历史>生逢大明乱世>第330章 满清入关

大顺元年秋,满清的大军再次绕过山海关,到京畿劫掠来了。

李修文得知了消息后大怒,皇太极不可能到现在还不知道,这江山已经换成了自己来坐。还敢过来挑衅,真当我汉人软弱可欺乎?

随后,李修文发出了诏书,命张献忠等人带兵北上勤王。

其实,他们来不来都没关系,他不过就是走个形式罢了,如果张献忠等人现在就不听号令,将来想讨伐还不容易?

此前,洪承畴一路南下,各地纷纷投降,归顺了大梁王朝,唯独在金陵城遭遇了些阻力。本已辞任的魏国公徐弘基,在听闻京城被攻破的消息后,再次出来领兵镇守南京,坚决不肯投降。

孙传庭那边倒是还算顺利,关宁军虽然有养寇自重的嫌疑,却也没敢公然反叛。

现任的辽东总兵为吴襄,与他儿子吴三桂镇守山海关,父子俩手上还是有些可战之兵的。吴襄原本的官职便已经是中军府右都督,正一品的官职,而吴三桂则任宁远团练总兵一职。

李修文可不是李自成,早在破城之前便有过严令,让全军将领进城时不得劫掠、欺压城中百姓及官员家属。

吴家在京城的家人,都得到了善待。之后,李修文再发诏书,封吴襄为宁远伯,吴三桂也晋升为中军府都督佥事。

如此厚赏,他不相信吴家父子还有投敌的理由。

此外,得以封伯爵的还有驻守锦州的祖大寿。这位哥们可是个猛人,李修文自然是不希望他投降清朝的。

祖大寿曾经在大凌河兵败,然后投降了清朝,不过那次是诈降。在诈降不久之后,就骗过了皇太极,说是自己愿带一支兵马前往锦州,给皇太极当内应,夺取锦州城。

结果他一回了锦州,就开始组织起了防御,进行抗清大业。

朱由检知道他能打仗,便也没有追究曾经投降一事,反而提升他为正一品的左都督,,驻守锦州。

历史上,皇太极后来发兵,围困了锦州城,祖大寿单单靠一个锦州城,硬是坚守了两年,直到洪承畴赶去支援的十三万大军溃败后,他才投降了满清。

凭着几千人的兵力,依靠坚城和大炮,就能守住锦州两年,其实是非常难得的。不过这人有个缺点,就是不大受管制。

严格说起来,明末的这些将领们,能打仗的就没几个是好管的。左良玉如此,吴家父子如此,祖大寿同样如此。

李修文现在要的是能打仗的人,遵循唯才是举的理念,才不会去理会这许多。能打胜仗的将领,统统都可以加官进爵。

不过若是有人杀良冒功,纵兵劫掠百姓的话,那也甭怪自己不客气。

李修文任用孙传庭督外战,领了将近十万兵马出去,其中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要整肃边军的。

只待万事俱备,就可兵发辽东,进军沈阳了。

满清的军队战斗力很强?

我大梁国的兵马也差不到哪儿去,如今军队赏罚分明,还怕将士们打仗不拼命?

就算在野战上可能战力稍逊一筹,我就用人海战术,就不信灭不了你!

整个辽东才多少人口?几十万?算你满打满算三十万兵力又如何?

泱泱大国,不怕没人打仗,就怕没军饷发。你三十万兵力,我就用六十万来和你打,谁怕谁啊?

大明朝廷没钱出动那么多人,我有!

大明朝那么多藩王,占据了多少田地,多少财富?

等我都收回来了,还怕没钱打仗?

不过现在的问题,首先是要把入侵的清军给赶回去,只要这一场仗打赢了,别说满清构不成威胁,他们想渡过这个冬天都有些困难。

不给你抢到财务粮食回去,你拿甚么来养兵?几十万人窝在辽东,如何过冬?

京城虽然只有几万的兵力,李修文却自信,凭着城墙和大炮,满清打不进来,也未必敢进攻京城。

孙传庭已经在回师的路上,各地投降的将领们,李修文也都给他们发去了入京勤王的诏书。

至于这么多大军在京城周围,会不会有人突然叛乱,靠着城里的内应打进京城来呢?

这个问题完全不用担心,短短两个月的时间里,厂卫的队伍迅速扩大,整个京城已经多出了几千人。

有这两个特务机构的存在,在京城里虎视眈眈着,哪个敢反?

十一月,各地的勤王军队纷纷来到了京师外围,皇太极懵了。

和大明朝打了那么多年,似乎就没见对方的人数超过十五万以上的,这一回竟然将近二十万!

在督师孙传庭的指挥下,和满清的第一场战争,正式打响了。

结果在李修文的预料之中,清军虽然知道换了皇帝,却仍然抱着原来的心态,轻视梁军,结果梁军小胜了一场。

经此一战,大梁国的将士们想法上似乎有了变化,从原先有些畏惧满清的大军,变成轻视敌军了。

都说骄兵必败,第二场梁军败了。

孙传庭气得跳脚,他亲自坐镇指挥,自然知道这帮将领的难管程度。大多数的降将都让李修文给加官进爵了,一个个的都是皇帝老大他老二的德性,自己这国公加督师都指挥不动,加上轻敌才会败了一场。

他一封奏疏送到了京城,弹劾了好几名将领。

而与此同时,某位御史突然上了一封奏疏,弹劾孙传庭擅权,督战不利,排挤将领等几条“大罪”,应当严惩。

李修文看过了这封奏疏后,只是冷笑了一声,便丢在了


状态提示:第330章 满清入关--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