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军事历史>踢开永乐>第1340章 南洋风雨——雨袭

“轰袷!”数道闪电直劈而下,似乎将天空都劈成了两半;大雨也紧随而至,如同瓢泼般倾泻而下,将本就潮湿的土地浇个透彻。

“竟然下了这么大的雨。”此时在满者伯夷国大军营寨中间的营帐内,威格拉玛瓦尔达拿站在营帐门口,斜抬头看向天空,低声说了一句。

“这真是好事。”在他身后,克塔拉亚萨也走过来,满脸喜色的说道:“陛下,这是好事。前几日本来就下了一场雨,土地本就松软,再下这么一场大雨,一脚踩下去整个脚面都会陷在泥地里,三两天内根本不用想打仗。”

“而且下这么大的雨,不仅明军的大炮打不响,火药也难保不受潮。这几日都不用担心明军的炮弹打过来了。勇士们终于可以休息几天了,陛下与我等可以略微轻松一些了。”

“是啊,这是好事。”威格拉玛瓦尔达拿也顺着说了几句:“被明军抓来的人,也能少死几个;明军想要派人去抢粮食,也不那么容易了。”

现在已经是八月下旬。八月十三日朱高煦也带兵来到八马兰附近与北路军会合,两路兵合二为一,就要向东攻打北加浪岸城。

得知此事后,威格拉玛瓦尔达拿也下令只留三千人驻守北加浪岸城,自己亲自带领其余近七万人马向西,在明军移营前也来到八马兰,与明军对峙。

他不能不来。朱高煦说‘满者伯夷国的兵野战不行、只能守城’的话已经随着从务米亚由城逃回来的勇士传开了,如果他不敢出城与明军野战,即使最后逼得明军不得不退兵,他的威望也会下跌,7就可以趁机再次出兵争夺王位,到那时他的军队刚刚与明军交战过人困马乏,面对7养精蓄锐许久的军队,未必一定能打赢。

而且满者伯夷国也不是完全的中央集权制,许多大臣和婆罗门教僧侣都有自己的土地,其中封地在爪哇岛西部的人损失惨重,必定对明军切齿痛恨,他们如果因为自己不敢同明军野战而心怀不满,转投7,他的位置可就真正不稳当了。如果再在同7的战争中打了败仗,他未必不会丢掉王位。

而如果自己出城野战击退明军,或者与明军打个平手逼迫朱高煦等人退兵,自己的威望就会上升,损失惨重的大臣和僧侣不会对他不满,7也没有借口马上出兵争夺王位。

所以,为了避免同明军的战争结束后的危机,他只能带兵出城,与明军在城外交战。

朱高煦等人似乎对于他敢带兵出城迎战有些惊讶,八月十五日两军开始对峙后三天都没有什么动静,似乎是来此野外拉练的一般。不过正当威格拉玛瓦尔达拿自己产生了在带兵野外拉练的错觉的时候,明军开始有了动作。

首先是炮击。从八月十八日晚上开始,每天晚上都要用轻便的小炮轰击满者伯夷国军队的营地。虽然满者伯夷国在明军征伐安南之战后也对火器重视起来,重金招募了一些会铸炮的人来制造大炮,也有了炮,但他们的大炮不仅质量比不上明军的炮,使用寿命短很多,也容易炸膛;而且在同等重量下射程也远远不如,使得他们想要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很困难。威格拉玛瓦尔达拿不得不加派夜间值守的人,一旦发现营寨外有动静就去攻打,干扰明军开炮。通过这种方式才使得明军很难向满者伯夷国军队的营寨开炮。但朱高煦反过来利用这一安排偷袭出营的满者伯夷人,又给他们造成了不小的损失。

明军当然不只是偷偷开炮。从八月十九日白日开始,就派兵出营向满者伯夷人挑衅。威格拉玛瓦尔达拿当然不能接受,也派兵出营与明军交战。明军打仗非常拼命,也不知朱高煦下了什么命令,所有出营交战的士兵都好像吃了兴奋剂似的奋力与满者伯夷人搏杀,双方都损失不小,看的威格拉玛瓦尔达拿肝颤:损失的可都是他手下的主力。

更令威格拉玛瓦尔达拿愤怒的是,明军每次出战前,都会驱使抓来的满者伯夷国民伕冲击满者伯夷人的阵势,自己的兵跟在后面。这些被抓来的民伕对于自己的行为会对本国的军队产生什么影响没有概念,他们只知道:只要能逃出这片战场就能活命,所以拼命向东逃去。领兵的克塔拉亚萨不得不下令射杀他们,用箭矢吓得他们不敢再向东面跑。但这样一来满者伯夷人的弓箭手的力气就被消耗了,站在大阵最前方的满者伯夷国勇士的兵器也多半也染了血,更不要说对士气的打击。明军就趁此时机发动进攻,每每能给满者伯夷人造成较大的伤亡。

从十九日白日到今天二十四日,虽然才交战六天,但满者伯夷人已经战死、重伤、残疾累计超过八千人,平均每天超过一千三百人;受伤近一万七千,平均每天超过两千八百人。对这支军队来说已经有些伤筋动骨了,心疼的威格拉玛瓦尔达拿直掉眼泪。

当然,明军也有损伤。据克塔拉亚萨估计,明军这六天战死、重伤、残疾也将近四千,每天六百多人;受伤近万,每天一千六百多人,抓来的民伕不算在内。虽然比他们损失的兵要少,但也是不小的损失了。可对面的明军每天仍然仿佛不要命似的奋力搏杀。

二十三日,威格拉玛瓦尔达拿忍不住了,下令抽调后方各个城池驻守的部分军队来八马兰。当初因为事情紧急,所以威格拉玛瓦尔达拿带来北加浪岸城驻守的兵都是主力,后来也不及调换就带来了八马兰。可这么损失下去,他即使击退了明军,赢得了威


状态提示:第1340章 南洋风雨——雨袭--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