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青春校园>就爱软萌可欺>65.18.09.25丨丨JJ独发

有件事我以前讲过,东北某残留日军地下军事设施里,我国发现了画着铁十字的潜艇和碟状飞行器。没看过的同学找找去,不能多说,怕被和谐,不知道算不算机密。当年德国人知道自己在欧洲大势已去,很多东西都转移去了自己的同盟国,或者藏了起来。各国南极的科考都有军方背景的人参与,其实也是去找德军的东西,但一直没找到。德国人曾经就想把原子弹转移去日本继续研究。没想到美国人速度更快,已经把原子弹造出来了,这一威慑计划也就流产了。但战后德国的原子弹技术让美国人的核弹更上一层楼。唯一奇怪的事情就是,你妹的潜艇诶!是怎么跑到东北的老林子里面的?

这个故事就是关于关东军残留的地下军事设施的。

哈尔滨本地人估计知道的也不多,因为那年是刚刚文革结束没几年,封建迷信还是要被严厉打击的。而且中国那时候和日本是蜜月期,日本在中国投资了很多项目,帮助中国建电站建重工业。这个关于侵华遗留问题,自然也不能多宣传,怕会引起民间的仇日情绪。整个事情就是在这样一个环境下发生的。

哈尔滨的同学知道自己的家现在在修地铁吧,断断续续修了很多年,通车时间也一拖再拖。期间还垮塌过几次。虽然这个工程是前几年哈尔滨政府才开始申报的,也是2008年才开始正式开建。但其实这个地铁工程早在1973年就已经开始准备了。

我再理理思路,把关于政府的部分都跳过去,不然我会被和谐的。

当年先期的挖洞在哈尔滨的很多地方都开展了,为了就是看一下地质情况,或者事先弄个点,方便以后连线。还有事先规划好,以后城市发展避开这些地方,方便以后的施工。但有一个地方的洞挖出了问题。那个洞横向还没有挖掘多少,就发现前面遇见了拦路虎,一看竟然是混凝土。地底下的建筑物,除了是古墓还能是什么?但用了混凝土明显是现代的。当时军方的人就说,一定是日本人当年的地下工事。当年日本人在东北的很多大城市的地下都挖了军事设施,沈阳,长春都有。为的就是以后坚持和敌人打巷战。没想到苏联人那么快,而自己国家的天皇挨了两颗原子弹之后投降的更快。所以很多工事没用上,他们都撤出城市,向苏联人或者国军共军投降了。这些军事设施也不是连成一片的。有很多被时候封了起来,或者作为他用,但还有一些没人知道,也就一直存在了下去。

这次遇见的这个明显就是被人遗忘的设施,因为地图上没有标明,一准是个小型的地下军火库之类的。

所以大家都格外小心,以前就发生过残留军火意外爆炸伤人的事件。然后军队派来了工兵连,小心翼翼的把那混凝土外墙打通,然后就是通风,让排爆人员准备好,等一下进去看一看,万一是军火,就拆掉引线,再让军区的人看看应该怎么处理。

可是那些人一进去,就发现了不对了,原来里面一点都不小。和他们并排的那个空间就和个一般学校食堂那么大,放着一些后勤装备,军火很少,都是子弹之类,没有大型的炮弹更没有最令人担心的毒气弹。大部分都是食品和棉服。但是在这个“食堂”的一边,却是一个十多米宽的台阶,一直通向斜下方。

先期人员排了几个人下到了台阶下面去看看,又排了两个人出来报告情况,其余的人都在原地等待进一步的指示。

然后更多的军方进去了,都配发了实弹。虽然很多年过去了,理论上来讲日本人不能还存活。但在马来西亚的丛林里,就曾经发生过发现了二战的日本老兵坚持战斗二十多年的事情。所以还是要小心。还有一点没人明说,阴森森的,指不定有什么不干净的东西在里面。

于是更多的人一起亮着高瓦的矿灯什么的下了台阶,进到了下面更广大的空间里。这里和上面差不多,还是各种物质。但有了一些不知名的电子设备,军队的人一看,说都是军队便携式发电机之类,没什么特别的。

但是奇怪的事情发生了,第一批下去的哪一些人陆续回来了,一点人数,一个班有十个人,可是少了一个,只有九个人。

班长怒了,就问和那个人一组去搜索的人,问他们人呢,怎么少了一个?

那几个人都说不知道,一直以为他就在后面,和他说话还搭话来着,但是太黑看不清。忽然看见下来很多人,就往这边靠拢,谁也没注意少了一个人。

这下子出了篓子了,当时在场的最大的一个官是工兵连的连长,他就说,说不定这个地下工事是被台湾特务利用的,全部子弹上膛,一定要把丢的那个人找到。

当时的这种阶级斗争意识还是很强烈的,一下子就联想到特务破坏也不足为奇。

下面的那个空间的出路明显就多了起来,这么多人转了一圈,发现竟然有大大小小的七个门,都不知道是通往哪里的。于是那个连长就通过步话机,叫来了更多的人,还带来了更多的步话机。然后一个门十多个人,拿着枪,带着通讯设备,互相通讯着进那个门去找人。

很快一个小队的人说有发现,于是连长就带着几个人过去了。别的小队都继续搜索。

后来这个连长去了,就看见那好像是一个指挥室一样的地方。墙上是空的,但仔细一看四个角都有图钉之类的东西留下的痕迹。想必是挂过军用地图,但是后来扯下


状态提示:65.18.09.25丨丨JJ独发--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