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军事历史>大唐小人物>第五百七十二章 人才

师爷的一番话,更让王向高气得吹胡子瞪眼睛,心想这宋璟的胆子也太大了,大灾之年不仅不为朝廷着想,还擅自抬高米价,收贿索贿,发国难财,这样的人砍头一百次都不够。

王向高咆哮道:“将那米商带来。”

不一会儿,一个肥胖的米商被推到王向高面前跪下,他吓得哆嗦着身体道:“大人,草民有罪,但这不全是草民的错。鄞县发布公告说这里允许大米涨价,我作为商人当然想卖高价,就跑来了。至于给那位大人送礼,本不是我的意愿,是那位大人派人来索要,我才不得不……”

“滚!滚!”王向高不等那米商把话说完,就把他骂走了。

随即,王向高问鄞县师爷:“你们一共收了米商多少贿赂,可有账目?”

师爷答道:“回老爷,全部有账。”

王向高下令将宋璟和他的师爷押回鄞县县衙,准备审理后上报朝廷处决。

城门离县衙有一段路程,当王向高带领一队人马路过一个集市时,那里人头攒动,闹市不远处还传来唱戏的声音和阵阵掌声。大灾之年,杭州其他县城都饿殍满街,一遍凄凉,可鄞县不仅集市繁华,还有唱戏的。王向高满腹疑惑地来到那唱戏处,戏台前看戏的老百姓见有官府人马到来,正要散去,王向高大喊道:“各位父老乡亲,我乃杭州刺史王向高,来本地视察灾情,大家不必惊慌。”

王向高在讲话时,老百姓已看到他们的县令宋璟被捆绑押解,纷纷围拢过来,下跪求情说:“大人,为何捆绑宋县令,他可是好官啊。”

王向高把宋璟擅自抬高米价、收受贿赂的事情讲了一遍,突然一位老妇人来到王向高面前大声说:“你说得不对,敢问大人,这大灾之年,咱杭州府哪个县不是街市萧条?你再看咱鄞县,米粮充足,街市繁华,没有一个人饿死。这是谁的功劳?是宋县令的!请问大人,我们宋县令何罪之有?”老妇人的话引来一片掌声。

王向高无言以对,这老妇人说得没错,鄞县确实没有一点受灾的迹象。他沉默片刻后对围观群众说道:“我会好好调查,给大家一个交代。请放心,朝廷不会冤枉一个好官,也决不放过一个贪官。”

来到鄞县县衙,王向高公开审理宋璟。公堂上,王向高问宋璟为何置朝廷圣命于不顾,抬高米价。

宋璟神情严肃地说:“大人,如果执行朝廷规定的米价政策,鄞县跟其他县一样会饿死很多人。不放开米价,哪个米商愿意出售大米?”

“这样高的米价,老百姓买得起吗?”

“大人有所不知,江南历来富庶,不仅鱼米丰饶,商业也十分发达,普通人家几十年下来,都小有积蓄。乍遇荒年,人们需要的只是粮食,米价虽高,俭省一点,也能坚持一年半载。那些家庭贫苦,无力买粮的人家,我会发给他们钱物救助。”

宋璟边说边叫师爷将救助名册拿来呈递给王向高。

救助的名册上,不仅详细记录了受助人的名字、住址、家庭人口,而且还有受助人按的红手印。

王向高翻看完毕后,语气有所缓解,问道:“救助的钱来自哪里?”

“大人有所不知,那些米商发财后,个个欢呼雀跃,纷纷给我宋璟送钱。如果我拒收,他们一定会诚惶诚恐,我就收下了,登记造册后又发给那些无力买粮的穷人。”

宋璟叫师爷将那份收受米商银两的花名册拿来。王向高将两个花名册进行比对,一收一支,分毫不差。

王向高这才发现宋璟的高明处,大灾之年他将鄞县治理得这么好,实在不简单。他不仅没有治宋璟的罪,反而将鄞县的做法上报朝廷,请求朝廷嘉奖宋璟。他甚至还向宋璟请教下一步应对杭州府灾情的办法。

宋璟建议杭州府境内都将米价彻底放开,说一开始米价会节节攀升,但不出三个月,米价就会回落到一千五百文左右一石。王向高根据宋璟的意思,通令江南各地放开粮价,米价一下子冲上每石三千五百文。全国各地的米商得知消息后,都源源不断地把米贩到江南来。江南市面上大米充足,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不到三个月,米价果然又回落到一千五百文一石了。

江南民众终于渡过了难关,杭州府却又面临新的问题,陇佑一带因大旱缺少米粮,朝廷下令要求各地支援。

宋璟又给王向高出主意,让他即刻发布公告,以每石一千文的价格收购大米。

大米一千文一石,米商们肯卖吗?王向高半信半疑,宋璟却胸有成竹地说:“大人有所不知,前阵子这里的米价飞涨,全国各地的商人都把米贩到我们江南来了,赚足了腰包,眼下米粮越积越多,再过几个月江南新米就上市了,那些商人不好再把米粮运回去,只能降价销售,否则就会赔本。我算了一下,一千文一石,米商已经保本了。”

王向高采纳了宋璟的建议,以一千文一石收购了大量米粮,运往陇佑一带,受到朝廷嘉奖。宋璟也因此名声大振,便被调到了蓝田做县令。

……

张宝儿听罢,眼前一亮,看来这宋璟是个人才。

“宋县令,这几日我要上终南山,待我事办完,还会来县衙的,到时我会送你一份大礼的!”

“大礼?”

张宝儿笑了笑:“到时你就知道了,不过,我还有一事求宋县令!”

“张大人请讲,只要能办的到的,下官必当全力以赴!”


状态提示:第五百七十二章 人才--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