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仙侠修真>武侠世界梦长生>第三十八章 晋阳的消息
计长子城有了如此多的物资和县兵、民壮,那么不说固若金汤,起码给了楚云守住长子城的实力。

就在楚云准备离开涅县返回长子城的时候,刘曜和鲜卑人的战斗终于结束,汉军大败,刘曜渡汾水西逃,手下只剩下不到一万人,部将傅虎战死,元彬如果知道他的女婿这么短命,不知道会不会感叹自己有眼无珠,当然了他已经吗,没有机会后悔了,两个人一同去黄泉路上作伴去了。

不过虽然赵汉军队失败,但是刘桀的战略目标却早就完成了,他就是让刘曜拖着鲜卑人,然后把晋阳搬空,不光是物资,还有人,晋阳城十几万人,早就被押送出城了,现在估计都已经到了蒙山。不得不说刘桀这一招真的狠,人口是一个势力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构成,没了人你刘琨就算是夺回了晋阳,也就没有了威胁。

十月下旬,阔别晋阳长达数个月之久的刘琨进入晋阳城,当看到空无一人的晋阳城,刘琨顿时觉得上了当,他立刻请求拓跋六修追击赵汉大军,拓跋六修则以大军连日苦战,已经身心疲惫,且待父亲大军前来,再行讨论为由拒绝了刘琨的建议。

刘琨返回了自己已经被搜刮一空的刺史府勃然大怒,他为了拉拢鲜卑人可以说不遗余力,不说自己不计较鲜卑人的胡人身份与猗卢结为兄弟之盟,并表请朝廷署猗卢为大单于,以代郡封之为代公,后来又请求把他封为代王。而且还把陉北之地的楼烦、马邑、阴馆、繁峙、崞等五县让给拓跋鲜卑。至于偏袒拓跋六修,逼反大将邢延这类讨好更是多如牛毛,但是现在竟然如此对我?

不过刘琨的怒火都被手下人劝阻了下来,他现在无兵无人,想要跟鲜卑人翻脸是绝无可能的。再说他对自己的义兄拓跋猗卢还有幻想,所以也只能强忍了下去。他在屡次教训之下,也知道自己必须有自己的军队,否则连说话都没有底气。可惜自己侄子刘演借给他的一万五千人全都回归了翼州。他想起了自己很看好的那一个少年,不过派出去的人竟然告诉自己在杞县的骑兵不告而别,这打击让刘琨痛不欲生。后来楚云的好基友莫含评价刘琨,曾经说过刘琨善于怀抚,而短于控御。一日之中,虽归者数千,去者亦以相继。这些评价说的一点都没有错。

数日之后,拓跋猗卢二十万大军陆续到来,强大的军队,让刘琨再次抛弃脑海中刚刚兴起的建立自己军队的计划,拓跋猗卢对刘琨的请求,立刻进行了回复,他痛骂了儿子拓跋六修一顿,然后亲自统帅两万骑兵追赶,刘琨的自尊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他跟随着拓跋猗卢杀向了蒙山。

蒙山是刘桀故意选择的撤退地点,这里不是太平天国起义的那个蒙山,也不是山东临沂的蒙山,而是在晋阳南边的一片山区。刘桀为什么舍弃大道从这里走,就是因为这里地势险要,是一片很好的阻击场所,他们掳掠的人口都被大军押送过了蒙山,只要在蒙山阻挡一段时间,他们就能从容离去,而刘琨的威胁也就不复存在,手下无人的并州刺史,就如同没有牙的老虎。不得不说刘桀此人真的是一个精于谋划的高手,刘曜以前对刘桀虽然还是有些不屑,但是现在他心里却不得不开始佩服了起来。

而刘桀看到了刘曜对自己态度的转变,也投桃报李,他命令刘曜统帅五千大军经过上党郡押运五万人口前往洛阳附近安置,带着掳掠来的人口直接去到他们赵汉的都城,这能让刘曜大大的露脸,而且让皇帝刘聪更欣赏刘曜,刘曜瞬间明白了刘桀的善意,两个人关系大为缓和。而他则带着一万了马押运**万人口前往河东郡安置。河东郡是战略位置很重要的地方,不过经过了多次大战,河东人口稀少,将这些人口安置过去,河东郡的战争潜力将会大大提高,刘桀的眼力是真的惊人。

至于断后的工作,刘桀安排了镇北大将军刘丰断后,刘桀也不吝啬给这个同族兄弟留下了八千人马。刘丰此人也是汉赵皇族,他接到命令之后,对刘桀也是感恩戴德,这任务看似凶险,但是刘丰却觉的安全得很,他不相信鲜卑人会为了这么一个并州刺史拼命,但是处于谨慎他还是立刻在蒙山构筑阵地,不过受他这个主将的影响,阵地只不过应付了事。

当楚云准备返回长子城整饬军队的时候,探马来报,北方探查到了大批人口涌动,不知道是什么情况,这个消息引起了楚云的注意。这个时代消息的封闭程度是后世人难以想象的,上党郡和太原郡紧挨着,但是太原郡的历次大战,楚云几乎完全不知情。

楚云亲率手下前去探查,一路上到处都是拖家带口的民众,就跟流民一样,但是楚云也没敢轻易的去接触,因为这些人中间有很多穿着军装铠甲的人,楚云不知道他们是败军,还是什么人,也多亏了楚云机警否则上党郡失守就会被刘曜知道了,让刘曜有了戒心,那么后面的一切计划都要报销了。

刘曜此人用谨慎有余进取不足,因此他才对刘桀那种在军中带女人的事情如此反感,而刘聪虽然是个匈奴人,但是不得不说他真是知人善用,才会命令刘曜辅佐自己儿子,刘桀跟刘曜性情正好相反,也算是互补。

楚云带着人仔细观察了一阵之后,终于为自己没有随便现身而庆幸,这果然是一起人为的大迁徙,押运的军队密度之大,也让楚云诧异,基本上三四十人就有一个看守,因此虽然很慢,但是却没出


状态提示:第三十八章 晋阳的消息--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