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风起于飘萍之末
“卢总督一心为国,世人有目共睹,今上也是看在眼里,必然不会妄下旨意,我等也不必杞人忧天。”
杨国柱看见情况有点悲凉,却是急忙上前劝慰。
只是说出来的话,连他自己也觉得有些不自信。
概因崇祯喜怒无常,加上目前把控朝局的又都是杨嗣昌等主和之人,一切皆有可能。
“谢过杨总兵,本督早把生死置之度外。今上如何决策,自有他的道理,我们倒是不宜妄自揣测。
此次大捷报功的塘报三日前已经递交朝廷,料来是道路为鞑子阻塞,误了时间,相信不日即有消息。
大同、宣府和天雄军原本为一家,塘报上本督自作主张,把你们也加进去,大同、宣府两部分别斩首四百余级。”
卢象升摇摇手,神色淡然,对于杨国柱的劝慰浑不在意,显然是早有心理准备。
同时顺便把大捷的战功分配说明清楚。
“多谢卢督美意,多谢秦秀才,杨某不胜感激!
如果没有其他事情,我便立马赶赴宣府,调配物资,如何?”
天下掉战功,听闻卢象升斩首千五,给他们每人却有四百多首级,杨国柱自然是大喜过望。
没有丝毫推却,积极性空前高涨,同时也感谢秦浩明。
大明军功需要斩首截耳,并且由兵部文官检验后方才作数。
虽说还是有杀良冒功存在,但无疑从制度上遏制了此种行为。
至于说冒领鞑子首级军功,更是很少有人敢这样做,除非跟兵部文官串通。
可要说战场立功杀敌,却哪有这般容易?
大明对上鞑子基本败多胜少,谁都有些犯怵。
“相望守护,理应如此,不必客气。杨总兵请速速来回,本督盼眼欲穿。”
卢象升从军近二十载,自然深明其中的门道,所以提前把事情处理好。
这不,效果立竿见影。
“告辞!”
时间紧迫,杨国柱没有其他废话,拜别两人匆匆离去。
“此次大捷,浩明理应首功。
但考虑到你未有官职在身,骤然间报上去,恐怕在滔天大功下,有些宵小会惹是生非。
故老夫做了些手脚,言明三月前招募你为天雄军百户,如此就显得不会太突兀。
此举虽说有些瑕疵,使老夫私德有亏,但为国举才,有功于社稷黎民,却也顾不得许多。
况且以今时今日之国情,鞑虏肆虐,朝廷正需要你等勇敢善战之士。
学成文武艺,货卖帝王家。
卢欣荣、董长青、余佑汉,你们四人都是国之栋梁,老夫具有安排,望你们切莫辜负!”
目送杨国柱离去,卢象升转过身来,对秦浩明侃侃而谈,仿若自己子侄一般,悉心教诲。
“会不会多有不妥,好像好像”
秦浩明目瞪口呆,坑坑吃吃不知道说些什么。
天地良心,此次过来挽救卢象升,他从未有过升官发财的念头。
纯粹是有感于卢象升的忠义勇武,想为汉人留下一面抗清的旗帜而已。
其实在他内心深处,对大明朝廷的腐朽是厌恶的。
一个占人口百分之五的利益阶层,剥削压榨百人之九十五的劳苦大众,并且在国难当中毫无作为,甚至推波助澜加速民众苦难。
作为后世之人,你能说他不抵触吗?
现在卢象升居然邀请他参加利益阶层,说实话,他没有准备好。
潜意识当中,他的首个目标是驱逐鞑虏,之后看情况发展再做打算。
甚至有可能,他并不介意推翻大明王朝。
另外,他觉得自己未必忍受得了朝堂的勾心斗角和束缚,自己脾气不太好,这个他比谁都清楚。
“好像什么?莫非浩明有什么顾虑不成?还是说想在大比中进士及第?”
卢象升看见秦浩明并没有什么惊喜或者激动地表情,以为他看不上武职。
不过想想也情有可原,他是临浦案首,能文能武,学识才情不缺,高中进士的几率很大。
时人贱武重文,对他而言,自然是科举更有前途。
可惜时局艰难,需要有志之士力挽狂澜,否则大明危矣!
可是急切间,此话不知从何说起?
“卢总督,不若以后再说如何?还不知道朝廷什么意思呢?”
秦浩明看见卢象升面色忧虑,急忙搁置话题。
“是及是及,浩明好生考虑,以后再说。”
卢象升正在为难之际,看见有台阶可下,赶紧满口答应。
只要人留下来,有的是时间,慢慢再想其他法子便是,无论如何,必须把他留在天雄军。
“浩明,昨夜议事,你曾言及把鞑子首级铸成京观。
老夫看众将兴高采烈,便未当场制止,其实老夫内心是反对的,此事万万不可。”
卢象升今天叫秦浩明过来,便是要说这个事情。
“可这是最有效拖住鞑子的方法,况且鞑子凶残,正是振奋民心,报复鞑子的时候。”
秦浩明眼里掠过一丝疑惑,卢象升不会无的放矢,但他还依旧把自己这样做的原因再次阐明,看他如何说。
“此前军中将士仇视鞑子,双方都有使用过此种过激手段。所以对于你的方法,大家是认同的。
但今时不同往日,地点时机也不对。
你如果这样做,老夫知道朝廷必然容不了你,天下酸儒也会谴责你暴虐。
倘若鞑子以牙还牙,报复性的屠杀被掳的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