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青春校园>美梦设计师>第273章:龙虎山,天师府

龙虎山之所以闻名,一是有赖于其山水秀丽可人,二是得益于道教天师派祖庭所在地的影响,且有左河水诗云:“碧水丹霞踞虎龙,洞天福地隐仙庭。道陵纵使神行远,仍让妖魔惧逞凶。”

人们提起道教也往往想起“道都”之称的龙虎山。龙虎山是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一,为道教正一道天师派“祖庭”。

张道陵于龙虎山修道炼丹大成后,从汉末第四代天师张盛始,历代天师华居此地,守龙虎山寻仙觅术,坐上清宫演教布化,居天师府修身养性,世袭道统63代,奕世沿守1800余年,他们均得到历代封建王朝的崇奉和册封,官至一品,位极人臣,形成中国文化史上传承世袭“南张北孔(夫子)”两大世家。

上清宫和嗣汉天师府得到历代王朝无数次的赐银,进行了无数次的扩建和维修,宫府的建筑面积、规模、布局、数量、规格创道教建筑史之最。

龙虎山在鼎盛时期,建有道观80余座,道院36座,道宫数个,是名副其实的“道都”,是道士的世界王国。

龙虎山地区在道教兴盛时,先后建有十大道宫,八十一座道观,五十座道院,十个道庵,其繁荣景象可见一斑。

然自汉至今,桑海靡常,多数宫观早已废圮,保存者唯有天师府。

天师府,俨然是一座传承了一千多年的“仙府”啊,王朝兴亡交替,风雨飘摇中,它屹立至今,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在我国源源不断流传至今的三教中,道教出于黄老,是国教;儒教源于孔孟,是官教;佛教产于古印度,是外来教,真正来自于民间的只有五斗米教。

五斗米教,就是天师道的前身啦。

同时,最令叶超以及世人佩服的是它——来自民间!

重要的事情,至少要说三次,没错,它来自民间!来自民间!来自民间!

不是国教,不是官教,不是外来教,它是民间教派。

龙虎山,是正一道祖庭。

据说东汉时张道陵在此炼九天神丹伊始,张氏子孙在龙虎山承袭了六十三代,历经一千九百多年,是我国一姓嗣教时间最长的宗派,倍受元朝鞑子推崇,曾被元世祖忽必烈官封一品(相当于宰相官职),天师府被称为“龙虎山中宰相家”。

山中宰相哦!

历史上,曾经有过一位山中宰相,他就是南朝梁时的陶弘景。

陶弘景隐居茅山,屡聘不出,梁武帝时常向他请教国家大事,人们称他为“山中宰相”。

如今,六朝霸业成誓水;千古名山犹姓陶。

再说龙虎山天师府。

天师府建筑工艺群,整个府弟由府门、大堂、后堂、私第、书屋、花园、万法宗坛等组成,占地40000多平方米,在布局和风格上保持了道教正一派神道合居的鲜明特色,它是一座王府式的道教古建筑群,依山傍水,规模宏大,气势非凡。

府门坐北朝南,高大宽阔,面河而立,气势雄伟。门前庭院正中镶嵌着八卦太极图。

府门上一对抱柱楹联:“麒麟殿上神仙客,龙虎山中宰相家”,原为明代尚书、大画家、大书法家董其昌手笔,形象地表达了历代天师既是“神仙”又是“宰相”的双重显赫地位。

二门门联写的是“道高龙虎伏,德重鬼神钦”,表明了历代天师道高德重使龙虎也伏、鬼神也钦的历史事实,也表明教理教规对信徒必须修道养德的严格要求。

进入二门,内为大院,钟楼、鼓楼稳踞大路西东,钟楼的在钟铸于元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距今已有650岁的高龄,钟长一丈,中圈一丈八尺,唇厚三寸九分,重9999斤。

过钟、鼓楼,迎面而来的就是新近矗立的玉皇殿,殿为重檐歇山式建筑,占地600多平方米,是府内最大最高的宫殿。殿内供奉身高9.999米的玉皇大帝,金童玉女侍立左右,邓、辛、张、陶等十二天君配祀两边。

八条金龙飞舞楹间,整个大殿显示出人间天庭的森严,使人顿生“侯门深似海”的感觉。玉皇殿西侧有碑廊,立着历代留下的众多石碑,其中最有名的是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书写的《敕赐玄教大宗师张公碑》,距今已有680多年的历史。

此碑全文二千多字,具有很高的书法艺术价值。天师府内多植奇花名木,以增秀色,暗寓仙境,属兼得山光水色型。

进三门,就进入了天师府的私第。

进门的院墙左右是“南国无双地,西江第一家”对联。上端横批“相国仙府”,显示出主领江南道教的天师府的历史地位。

天师殿原叫三省堂,由前中后三厅组成。前为过厅,中为会客厅(亦名狐仙堂),后为天师内宅。

过厅前部有块圆的翠绿色盘石,名“迎送石”,是历代天师迎送客人到此留步的地方,虽时过数百年而色泽如新,也算奇事一桩。正厅中央供奉着三尊神像,在刀剑斧戟和龙虎旌旗拥护下,仗剑危坐的是祖天师张道陵,身旁悬有颂他道尊德贵的对联一副:“有仪可象焉,管教妖魔丧胆;无门不入也,谁知道法通天。”

侍立两边的是他的两位高徒王长和赵升。

后室,高悬第三十代天师张继先和第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的画像,后堂为江南院落式建筑。左右辟金光、紫气二门,正中过“道自清虚”门通后厅。

天井周以楼屋,堂为楼厅五间,雕梁画栋,富丽堂皇,浮雕如生,呼之欲出。图案大致为三,一是神话故事和戏


状态提示:第273章:龙虎山,天师府--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