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竟要按照这个潜规则来算,即便是不派胤褆去,皇上也可以派胤禩和胤禑去,胤禩和胤禑名义上是被惠妃娘娘抚养长大的,算起来也比胤祉亲,可皇上就是派胤祉去了。
或许就是因为皇上的这个行为,不单单让别人以为,让胤祉自己也以为自己很得皇上的看重,心里飘飘然起来。
然而他的行为就连白侧福晋都鄙视了,自然也被其他人鄙视着,现在正处于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时候,哪个人没有睁大眼睛看,自然胤祉的行为是瞒不过其他人的,就算被**和野心冲昏了头脑也犯不着自己亲自下场,派个人去联系也比这好,虽然还是掩耳盗铃,但总比自己**着上阵强,因为这样至少还能有一个借口。
这动作既然连别人都瞒不了,自然也瞒不过皇上。
皇上接到消息后是暴怒,亏之前还觉得胤祉不错,之前单独问话的时候,胤祉可是很少数没有说胤礽坏话的人,因此还在之前发生的事情中对他委以重任。
没想到他压根就在欺骗自己,胤祉也起了夺嫡的心。
皇上的心情很不好,只觉得所有人的都在惦记着自己屁股下的这张椅子,以往的老实本分都是假象。突然皇上在心里对胤礽的遭遇有些感同身受起来,或许不是胤礽有大逆不道之心,而是被逼无奈。
再想想,胤礽是自己亲手教导出来的孩子,品行什么的皇上觉得自己不可能教错,又想到那晚的事情虽然胤礽的确反了,但其实有很多疑点,皇上的心稍微动摇了。
只是,纵观历朝历代有被废后复起的皇帝,还没有被废后复起的太子。
唐中宗李显那不算,他是当了皇帝后被废,然后又被立为皇太子,而不是在皇太子时期被废。
因此皇上此时并未有复立胤礽为皇太子的想法,他只是心软了,觉得胤礽没有自己想象中的那么坏,坏的都是别人。尤其是皇上之前习惯了胤礽的陪伴,几十年下来,如今猛然没了,皇上各种的不习惯,越发的想念胤礽的好来。
只是……那是造反呀!
皇上还没有大度到造反也能无视。
没有胤礽皇上照样过日子,只是总感觉浑身上下不舒服,再加上某些人还特别不识相的奏请皇上重新立一个新的太子,让皇上的心情更加的不好起来。
然而即便是现在没有了势大的八爷党,想要从龙之功的人多着了,大家又怎么可能放过这个大好的机会,皆纷纷请奏。这些人有些是被背后的人指示,有些人倒是单蠢的未来大清的江山社稷,皇上现在状态极为不好,要是没有太子,那万一皇上有个什么,大清岂不是要大乱?还有的人就纯粹想赚点香火钱,自己请奏皇上立太子,无论皇上会立谁,因为这奏折自己都于新太子有功。
最后一种想法的人占据了绝大多数,因此皇上虽然心情特别不好,但还是抵挡不了大臣们对于此事的热情,那请奏的折子是上了一本又一本,根本就没有断过。
几天后,皇上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
满朝文武百官都迫切要一个太子,可立太子的事情那是慎之又慎的,皇上现在根本就没有心情立太子。
尤其是皇上这人一向都是吃软不吃硬,满朝文武百官越是如此,他越是觉得这是在逼迫自己,越是认为这是某些野心人的手段,他绝对不能让这人的阴谋得逞。
要是别的皇帝或许会束手无策,或许会想一个办法拖延此事,但皇上却不一样,可他是出了名的脑洞大开。
于是皇上干了一件很是丧心病狂的事情,那就是他亲自跑去软禁着胤礽的咸福宫,去看望胤礽。以皇上之前宠爱胤礽的情况而言,这事并不出奇,但接下来就让很多人心惊胆战了,因为皇上将胤礽的嫡长子弘晔阿哥放了出来不说,还亲自领着他回到了乾清宫,让弘晔阿哥住进了乾清宫。
乾清宫的名字出自《道德经》:(原文)“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而以为天下贞。”
在古代皇帝是天子,是老天爷、是昊天的代表,代表着天,而帝王之位极尊,谓之唯一,就是天之唯一的意思,清气上升谓之天,浊气下降谓之地,是故乾就是天,就是清的意思。而道德经里面又有天得一以清,为表示帝王是天地间唯一的、最尊贵的,他的居所故名乾清宫。
明朝的十四个皇帝都住在乾清宫,清朝入关后先帝和皇上也住在乾清宫,可以说乾清宫就是天子居住的地方,这也是为什么胤禛继位后,弑父的流言蜚语有市场的原因之一,大家都说就是因为胤禛在乾清宫杀了皇上,皇位得来的不正,没有天子气保护,所以不敢入住乾清宫,于是选择了养心殿。
这说法自然是扯蛋,可这个时代的人却对此迷信不已。
这也是大家心惊胆战的原因,因为乾清宫除了天子外,就只有储君皇太子居住过,皇上竟然让弘晔阿哥住进乾清宫,这是准备立孙子的节奏?
“皇太孙”在历史上不新鲜,虽然还没有过父亲被废后的皇太孙,可只要胤礽死了,那一切都好办了,因为有父亲去世后被立为皇太孙的例子。
皇上原本只是想给大家一个警告,可谁知道那些被野心和**支撑起来的人,非但没有鸣金收兵,反而动作更大了起来,胤禩府上都被人拜访过好几次,就更不要说其他人了。
一计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