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军事历史>战地真人秀之血战甲午>第二十四章 行动代号:爆菊(三)

接到山地元治命令的日军军官迅速地组织士兵,想要构筑起防线阻挡第二梯队的进攻。

这个时期的日军军官有很多是经历了明治维新时期的日本国**战的。他们在对各藩的平叛战斗战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甚至很多人是留学欧洲一些著名的军事院校的。

那些日军军官认为虽然对手的武器犀利,但是目前投入战斗的兵力并不多,他们是有机会稳住阵脚的。

还是那句老话,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第二梯队在离日军一千米左右的地方就停了下来,步兵们又是玩得那一套,依托着步战车、悍马车构筑火力支撑点。

第一梯队已经完成了对日军的穿插迂回,而第二梯队距离日军有一千米,穿越者没有部队处于dangerclo的李思锋把这一信息汇报给指挥中心。

那两门一大一小的丧门星迫击炮又恢复了炮击,第二梯队里山地部队那两门60毫米的小砸跑也加入了合奏,这时的炮击由二重唱变成了四人合唱。

在观测哨的指引下,火炮对日军进行了精确的炮击。只要有日军稍有聚拢的迹象,炮火就会如期而至。

日军军官们才稍稍聚起一些士兵,就会遭到猛烈的炮击。整个日军阵中,一派士兵找不到军官,军官找不到士兵的混乱景象。

应对这种情况的最好办法是,让部队稍往后侧,重整队形。只是对手已经完成了迂回包抄,再让敌人的第二梯队粘上来的话,很快合围的口袋就会形成,然后慢慢收紧。

日军不敢后撤进行重整,而第二梯队也不着急着进行冲锋。穿越者的第二梯队用.50大口径机枪和7.62毫米机枪这些射程比较远的武器对日军进行压制。

步战车和悍马车慢慢的掩护着步兵朝着日军推进,那些手持m4卡宾枪的士兵只是随着战场慢慢往前走,而并不盲目开枪。一千米的距离对于短管的m4有点吃力,5.56毫米步枪弹的威力在这个距离上也有点无奈。

日军的炮兵阵地作为穿越者两个梯队攻击的重点,被倾泻了各种口径的炮弹,加上日军自己弹药的殉爆,已经看不到什么活人了。甚至看不到一门完好的炮,各种山炮,野战炮的零碎洒了一地,真是个末日景象啊。

日军士兵们很快发现,不管是他们有意或无意地聚集,总会遭到炮击,或者是那些连射武器的射击。

高爆榴弹的巨大威力让这些士兵们怀疑他们是不是遭到了重型岸防炮的轰击,而那些机枪的短点射更是精准歹毒。总之,士兵崩溃了,他们拒绝执行军官们原地整队阻击敌人的命令,四下溃逃了。

看到日军开始溃逃,第二梯队并没有急着追击。仍然是按着原来的速度,步兵依托着战车,慢慢靠近日军。这种攻势虽然没有第一梯队那种刀锋划过的尖锐犀利,但是却犹如攻城锤般沉重而势不可挡。

往后溃散的日军士兵,跑了一段距离之后,就受到自己人的枪击,这是山地元治下的命令。

看到无法在最前沿组织防线后,山地元治立即在稍微靠后点的地方组织了另一条防线。他寄希望于这靠后防线能脱离对方那种大威力“臼炮”的攻击范围,再不济也能降低“臼炮”的轰击精确度。刚才那两门迫击炮一炸一个准的精度,对山地元治的震撼已经不能用“惊吓”这种程度的字眼来形容了。

而这两门一大一小的丧门星的确也停止了炮击,不是因为超出了射程。而是在经历了长时间的连续快速炮击后,炮管的温度有点过高,为了避免出现事故和损坏炮管,炮班停止了炮击。

山地元治还没来得及庆幸,那些溃散下来的日军士兵就朝着他刚组织的这条防线奔来了。他不得不命令士兵们朝着溃兵开枪,否则还没等敌人攻击,这些溃兵无脑的正面冲击,就会把他临时凑起来的防线,冲得七零八落。

被自己人打了排枪的日军溃兵,终于朝着这条临时构筑的防线的两侧散去了。

这个时候第二梯队也发现了有成建制组织防御的日军士兵了。最先开火的是“皮兰哈”步战车上的厄利空20毫米机关炮,接着是s机动炮车上的那门105毫米线膛炮。

又是一轮反步兵高爆榴弹的洗礼,这条被山地元治寄予厚望的防线瞬间溃了。那些临时用装补给箱子构筑的掩体,也许能挡挡这个时代的圆头步枪弹,但是遇上21世纪的重火力,也如纸张般无力。

火炮、机枪不间断的倾泻这弹药,日军的又一次溃退开始了。第一师团本部参谋们的“预言”又一次落空了。他们根据清廷无法生产无烟火药的情报,做出了这股敌人无法长时间使用连射武器进行攻击的判断,同样的,也根据清廷无法生产苦味酸炸药来判断他们的火炮威力很小。

今天的战况把这些参谋的脸打了一遍又一遍,估计要肿城猪头了。这些平日里心高气傲的参谋们此时全蔫了,对面的敌人完全不按个世界的套路走啊。他们自诩周游列国、学富五车,却是完全预测不到对手的招数。

这股敌人要干什么?整个辽东半岛实际上已经被日军切断了和大陆的联系了,他们这种大量使用速射武器和频繁使用炮火覆盖的战术,能持续多久?为什么突然在复州大道上进行如此猛烈的进攻,是要打通和大陆的联系吗?

太多的疑问困扰着这些参谋了,即使是现在目前如此颓劣的战况,都无法停止他们对对方作战意图的猜测。

山地元治可


状态提示:第二十四章 行动代号:爆菊(三)--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