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军事历史>龙凤团>第八十二章 墓志铭

闽王的归天震惊全闽之地。时值张晖恰在福州城,更是见识了民间百姓们的悲痛。在外祖父翁承赞的家里,张晖见外祖父独自坐在书房里,神情哀伤。不过张晖的悄然到来还是被翁承赞发现了。

孙儿,你来得正好,帮我磨墨,我想为闽王写一篇墓志铭,翁承赞召唤道。

张晖轻声答应着,也不多说什么,快步走到外祖父的身边,为他老人家伺候笔墨。

翁承赞的思绪缥缈之间回到了为闽王册封的盛典之上。那是天佑元年,昭宗听说威武节度使王审知把八闽治理得非常好,担心他有野心,对外扩张,想封王审知为琅琊王,以此来安抚束缚他。但派哪个官员去宣旨却想了好几日,最后决定让翁承赞前去。因为翁承赞是闽中福唐县人,而且官职相当,能体现皇帝的诚意。

其实,王审知从来就没有扩大疆土的意愿,他只想一心一意把八闽治理好,让人民过上好生活,所以很乐意接受册封。王审知十分爱慕翁承赞的才华,一再挽留翁承赞协助他治理八闽。但翁承赞没有接受,认为现在的皇帝对他还不错,而且朝廷遇到很多麻烦,这样不辞而别显得不仁义。于是,他在福州只停留了几天,就回长安复命去了。

但翁承赞回到长安仅仅三年,唐朝就没了,朱温自己做了皇帝,改了国号为“梁”。朱温也看上翁承赞的才华,不仅留下翁承赞还提了官职。此时,王审知为了闽中政局安定,给八闽人民创造一个安居乐业的环境,主动向后梁太祖朱温表示愿意归顺梁。朱温很高兴,派翁承赞二度到福州,封王审知为闽王。

翁承赞想起这些,不禁思绪万千,提笔撰写道:

“翌岁敕封闽王。天子御正殿,亲降简册,自东上阁门,宣车辂冠剑,太常鼓吹,诏名卿乘轺,直抵南闽。至止之日,自江馆陈仪注,复展卤簿;旌旗珂珮。文武导从,笼络井邑,箫鼓相望二十里,抵登庸馆展礼。王弁貂冠,被礼服,剑履受册。命乘辂车、坐公衙,以彰旷代之贵盛。虽郭尚父、浑令公之恩泽,无以加也。”

顿笔停歇之时,翁承赞又想起闽王第二次挽留他的情景。当时,翁承赞看到王审知对八闽的励精图治,身为一方之王,生活却十分节俭,穿戴也不奢华,重视人才选拔,实行轻刑薄赋,养民生息,认为王审知确实是一位明君。但他还是没有立即留下来,考虑到如果自己不回去复命,朱温会怀疑闽王不是诚心归顺他,这样对八闽人民不利。

翁承赞回到长安后,朱温又要给他提官,他没有接受,以年事已高,叶落归根心切为由,辞去官职回到福州。王审知大喜,封翁承赞为闽国同平章事,后又封他为晋国公,并把他的出生地乡名称为“文秀”,里名称为“光贤”,以示荣宠。

翁承赞为相后,全心全意辅佐王审知,推动闽王取消闽江流域的所有关卡,使山区和沿海的物资得到交流,并在黄岐岛开辟对外贸易港,倡导在福州设立高等学府,同时州有州学,县有县学,乡村设私塾,推动和发展了八闽教育事业。

想到这些,翁承赞再次文思翻涌,提笔撰写起来。先是记叙闽王体恤兵民——

“凡部伍劳逸,王皆躬视。士未食,不亲匕箸,士未饮,不近杯水;耕织无妨,歌谣满路。”

又记其德政——

“充威武军节度自是显七德,敦五常,政和人和,示其略也。先长幼之序,次征讨之条。宽猛酌中,德刑俱举。孜孜惕惕,夙夜罔怠;戒以视听,杜诸谄谀。坚执纪纲,功无凝滞,抚俗乃不严而理,教民且不令而行。”

再记其筑城开港——

“创筑重城,绕廓四十余里,露屋云横,敌楼高峙,保军民之乐业,镇闽越之江山。碎巨石于洪波,化安流于碧海,敕号甘棠港,至今来往蕃商,略无疑恐。”

后颂其居官之道——

“劲直之道,甲天下之藩服。且文武宏谋,释道玄理,应机剖判,动合古人。以文:即兴趣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之义。岁声鹿鸣,广设庠序。至于礼闱考艺,物之盛、俎豆之风。以武:即兴趣重门击柝,以待暴客。整八阵之名,说六韬之要。示廉直之道,辟宽恕之图,使将将无欺,杀杀为止。蜀相之且耕且战,恒在言前;晋师之人守出攻,不差料内。”

“公暇之际,必极劝农桑,恳恤耆耋,数千里略无旷土。三十年卖剑买牛,但闻让畔之谣,莫有出征之役。江南雄镇,欢好会盟,外域诸番,琛赆不绝。其廪瘐之丰盈,帑藏之殷实,虽鲁肃之困,铜山之冶,比之霸赡,彼乃虚言。而劳不坐乘,暑不张盖,民仰之如夏之阴、冬日之阳。”

撰写闽王的墓志铭时,翁承赞突然想起了一个人,虽然当时王审知最终是接受了梁朝的册封,但并非没有人阻扰他接受册封,这个人还是王氏家族新一辈的子嗣。他叫王延嗣,是闽王王审知的从子。父母早丧,由审知抚养成人。审知待他如亲子,他对审知也特别孝敬。

唐光启元年,延嗣随从伯父王潮、审知兄弟入闽。王潮统治闽地全境,其子侄中多数人每日都以驰马试剑为事,只有延嗣勤于书史。王审知曾逗趣地说:“这个孩子必将是我们家的大人物。”

王潮病卒后,王审知自称留后,怕外议不服,周围有人建议他用威严绳服,于是杀戮了一些人。

延嗣连忙劝说:“书云:‘御众以宽。’语曰:‘宽则得


状态提示:第八十二章 墓志铭--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