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军事历史>宋缔>第一千九百九十七章攻伐吐蕃的基础

仁钦桑波和角厮罗的想法一致,世界上最绝对的事就是没有绝对的事,强弱之间的规则不是容易打破的,但也确实存在。

宋军的强大无疑是明摆着的事实,但弱点也显而易见,其实赵祯从一开始就发现了这个问题,所以他想尽一切办法来掩盖这个宋军的秘密。

他建立了大宋最为强大的后勤与运输系统,不光如此,还把整个国家全部纳入这个体系之中,所以大宋的基建才会如此的惊人。

这是军地两用的不二法门,不光给军队带来益处,更是给民生带来的强劲动力。

事实也是如此,赵祯对大宋基建的扩展遮蔽了大宋军队的短处,世人只看到了大宋因运输通常而带来的繁荣,却未曾见识到大宋对军队后勤的保障。

也不能说没有人看到,毕竟这世界上最不缺的便是聪明人,但很可惜,即便是发现了也没有任何手段,大宋的公路铁路就在那里,但错综复杂,这么多年发展下来早已变得无法撼动,即便是损坏一条道路又有何用?

还有无数条可以抵达,然而就算是损坏道路,大宋也有专门的护养,各州府的衙门必须由专门的公廨负责,不过是花些时间便能清理出来,不需俩个时辰便又是通途。

就算是朝廷不下令,地方上的官员自己也会主动去维护道理,谁都知道没有一个便利的交通,就算是家中拥有金山银山也没用。

金银财宝变不成有用的东西,而精美的货物也变不成交钞。

所以地方上对公路的护养从未掉以轻心过,这不是为了朝廷的大军而护养,而是为了地方上的百姓以及自己的前提在护养。

道理很简单,大宋的上上下下都清楚的很,所以几乎没人去过多的关注这件事,但密密麻麻的交通网络,却使得大宋的军队成为后勤保障最全面和快捷的军队。

舍弃了厢军之后,大宋的禁军战力更上一层楼,拥有了超越这个时代的军械后,宋军的战力愈发强大,再加上后勤保障,可以说现在的宋军已经超越了这个时代对军人的定义。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赵祯对兵制的改革,事实上无论是谁都不知道,赵祯对军队内部的改变才是最重要的。

军械的强大只能让军队少死人,多杀人,可这还是停留在战争机器的层面,军队不是冷冰冰的杀戮机器,他们还是一个个有血有人的人。

他们有自己的情感,有自己的价值观和情节,有自己的认知和感情,当然也有自己的家庭。

赵祯利用四年的兵役制度给大宋的所有士兵进行改造,让他们竖立更加纯正的价值观和荣誉感,只要三观正,人就坏不到哪里去,只要有荣誉感,人就有了进取进取之心。

现在的大宋军队中再也没有了厢军的序列,他们已经被返还家中,成为良民,即便是再有囚犯也坚决不允许刺配从军,以在狱中服刑劳役代替刺配从军。

谁也不能指望一群罪犯成为保家卫国的勇士,杀戮不能用来赎罪,只能让人慢慢的变成野兽,或是一群浑浑噩噩的难民。

好不容易甩掉数十万的厢军,大宋不会再走老路,有灾赈灾,有罪服刑,往厢军中塞做什么?

禁军是大宋最好的军队,虽然当初也不比厢军强多少,但最少不是一群灾民或是罪犯组成的军队。

这里面可供发挥的空间就多了去了,赵祯这么多年来对军队倾注的心血可不少,宋军早已从原本的国家兵器转变为子弟兵,这是一种精神上的转变,也是一种本质上的转变。

但有一个缺点正在不断的变大,不断的变得麻烦起来,赵祯发现了这一点,却暂时没有办法解决。

禁军对后勤物资的依赖远远超过了原本的军队,即便是相比历史上其他王朝的强军也要相去甚远。

现在的大宋防守绰绰有余,但进攻便要麻烦许多,对天天竺作战,粮食是完全依靠鹏珈罗的功绩,也幸好鹏珈罗是热带气候,粮食丰产,否则大宋单单是供给粮食便要耗费万巨,更不用提那些军械了。

大宋的战争形势已经发生了改变,从比拼人命的多寡,转变成比拼军械,比拼物力财力,比拼技术高低。

这便是大宋的改变,也是大宋的弱点来源,因为需要这些东西所以宋军对军械的依赖前所未有。

赵祯发现这个问题也没有办法,运输的道路虽然已经改变,但运输的工具却还未曾变化,依旧是马车为主,火车为辅。

而这两样东西都是在大宋境内最顺畅,但越靠近边境越是滞怠,尤其是吐蕃,大宋从一开始对吐蕃没有那么重视。

所以要想进兵青塘以及吐蕃,最需要的便是准备后勤,这是大宋在对青塘作战的一块短板。

之前无论是对付西夏还是对付辽朝,大宋都是依靠商贾开路,以商贾游说当地官员建设道路,待大军开进之后再派出劳役进行加固和建设。

但吐蕃是个例外,即便大宋和青塘通商,可青塘人并未答应帮助大宋修建道路,他们即便是看到了公路能给青塘带来更多的财富也没有动心。

至于高原上的吐蕃更是不可能,青塘人与吐蕃之间的交易仍然保留最原始的马队运输交易,交易量并不大,最要命的是吐蕃人没有道路建设的意识。

这就是最大的阻碍,而且吐蕃高原汉家百姓也上不去,即便是当初青塘帮助大宋拿下脱敢部,但脱敢部的大宋官员依旧是无法开始道路建设。

至于现在,脱敢部


状态提示:第一千九百九十七章攻伐吐蕃的基础--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