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军事历史>宋缔>第两千四百零八章噶日哒措的选择

噶日哒措陷入了一种迷茫,他居然不知道自己该做何选择。

身上的绳索被解下,大宋皇帝在不断的走远,一个下巴上没有胡子的“老男人”牵着一匹马走了过来,并把缰绳交到了他的手中。

噶日哒措知道眼前这个内侍的身份,他是大宋皇帝的贴身内侍,所以自然而然的问到:“宋人如何保证说到做到”

这回变成三才不屑的嗤笑道:“我大宋天朝上国,气度非凡,党项,契丹,都能在我大宋生活的很好。

吐蕃人久居高原,你们和这些部族不同,不需内迁,还住在自己的家乡,只不过朝廷会在吐蕃驻兵,征兵,也会派遣汉家官吏前来治理吐蕃,到时候不光宋人回来,财富,货物也会来官家从来都没苛待过大宋的子民”

噶日哒措陷入天人交战之中,他一面知晓自己应该效忠赞普,另一面又觉得自己应该活着,好好的为自己活着。

其实赵祯偷换了一个概念,把精神上的归属和自己与物质以及安定相替代,这本身就是不合理的。

否则后世怎会有“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这样的名言

只可惜在这个时代,安定繁荣的环境比什么都重要,这意味着家人能够活的更好,子孙后代能够安定的繁衍。

不为吃穿发愁,这对于吐蕃的百姓来说有时也是挺奢侈的一件事。现在的吐蕃虽然好了一些,可还是不如大宋活的舒服体面。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人会用自己的双腿投票,做出自己的选择,但前提是要有选择的权利。

原本的吐蕃人是没有多余的选择权,他们身在高原就必须受到吐蕃王朝的统治,而眼下大宋进入了高原,他们自然而然的就有了选择权。

玛儿敢的吐蕃人已经成为大宋的子民,大宋吸纳他们的方式很简单,就是按照大宋的管理方式进行,把这些人当作是大宋的百姓,一切都和大宋的模式一样,没有过多的限制,给予他们应有的权利和自由,甚至会给玛儿敢免税,享受大宋没有的待遇。

俗话说的好,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在大宋的统治下,玛儿敢的百姓知道什么叫富足,什么叫幸福。

吐蕃的重税消失了,而大宋的免税政策也让他们忽然发现,原来赚多少钱都是他们自己的,这种感觉让他们觉得非常好。

几年的时间里,玛儿敢的百姓就能积攒下大量的财富,足够完成一种积累,形成蜕变。

这也是一种心态上的转变,噶日哒措和大多数吐蕃人一样,原本他们是没得选的,但现在却不同了,他们有了可以选择的机会。

手中的缰绳忽然变得不再那么重要,但更让他意想不到的是,已经有吐蕃士兵开始做出了选择,他们选择留下,留在玛儿敢

只要是想留下的人,大宋的官员便会立刻给他们办理户籍,同时允许他们回到家乡拖家带口的迁徙到玛儿敢。

这几乎是一种和放走他们没有区别,要知道这些可都是降俘,原本是应该带回神都城向太庙献俘的。

但赵祯就在玛儿敢,所以免去了这个步骤,只要这些吐蕃人做出了自己的选择,那接下来就和大宋无关,宋军进攻的方针不会改变,战争也不会停下。

只不过这些被释放的降俘会有一部分回到他们的家乡带着妻儿父母投靠玛儿敢,赵祯知道这些人肯定有一些是不会再回来的,但只要有人回来那就够了。

如此一来一方面是瓦解敌人的斗志,另一方面也是动摇他们的信心,让吐蕃人看到大宋的政策,让他们明白被大宋统治对平民百姓的生活不会产生坏的影响,甚至会比原先更好。

玛儿敢就是一个例子,以方便大宋对高原的土地和城池进行管理,只要政策合理稳定,就不担心会有人抵抗,这就是时代的特色。

安定民心是战争中一项重要的举措,也是消除反抗的最好办法,若是大家的生活都好了,稳定了,甚至比之前更富足了,那谁还会去反抗大宋的统治

所谓的正统已经不再重要,吃饱饭过上好日子才是最重要的事情,大家都有好生活,吃喝不愁的情况下,即便有人反对大宋的统治,大多数人都是不干的,如此也就不会产生动荡。

玛儿敢的吐蕃百姓为何遵从大宋的统治,因为他们在这里过的好,不愿意回到从前。

噶日哒措最终也没有跨上战马,他的想法已经产生了动摇,看着不断修缮的玛儿敢,看着逐渐有人离去和留下,他忽然间觉得也许成为大宋的治下之民也并不是一件羞辱的事情。

而大宋并未招揽他为宋军作战,他在玛儿敢仿佛是一个自由的人,宋军并不关注他,而跟随他的亲兵居然劝说他把家中的老小都接过来。

不少留下的吐蕃降俘在登记过户籍之后便成为了大宋的子民,而他们自觉的加入到了清理玛儿敢废墟的队伍中去。

越来越多的吐蕃人开始清理废墟,劳作一天后回到营地,宋军送来了“美味”的吃食,同时大宋的官员还和他们聊天说话,这让噶日哒措非常的“新奇”。

在思想上的攻势没人比得上大宋,潜移默化之中这些降俘的思维开始改变,大宋的官员带着一些士兵来和他们“闲谈”,让这些人了解大宋。

寻常百姓是如何在大宋生活的,官府在他们的生活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有什么地位,该说清楚的一定会不厌其烦的说清楚,并且解答吐蕃人的疑问


状态提示:第两千四百零八章噶日哒措的选择--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