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军事历史>宋缔>第两千四百二十四章上都护府

随着仁钦桑波这位殿后的吐蕃大相离开,逻些城的交接便算是彻底结束了,大宋获得了对逻些城的控制权,同时吐蕃人也结束了数百年在这里的统治。

虽然城中还有一些吐蕃人,但这些人要么是不愿追随角厮罗离开的,要么便是没有办法跟随角厮罗离开的,老弱病残占据了绝大多数。

而在宋军入城之后,赵祯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按照之前投放到逻些城的安民告示做事,首先把粮食送到这些留守的吐蕃人家中。

没错就是送过去而非让他们自己去领,这样做的意义很大,大宋的官吏带人亲自发放,在发放的同时便把人数统计了下来,如此便会给这些人建立户籍。

角厮罗走的时候很彻底,把逻些城中乃至吐蕃的重要文卷全部烧毁,这样一来大大增加了大宋接手吐蕃的难度。

但赵祯却并不生气,毕竟这也是必须要做的事情无可厚非,若是换做自己可能会更加彻底,甚至在逻些城的各个官衙中买下火药弹以增加敌军伤亡。

战争是没有道德或是不道德的,也没有胜利者或是失败者,有的只是利益最大化的人,有的只是赚的盆满钵满的人。

大宋在这场战争中算是赚的盆满钵满,也算是利益最大化,但这一次大宋对吐蕃作战并没有发行战争债券,这就意味着许多人不能直接享受战争所带来的红利。

高原是颇为广阔,但这里只适合种植青稞和放牧,而且不是所有人都能在高原上来去自如,高原反应依旧是这里一道屏障。

所以赵祯从一开始就没有发行战争债券,当百姓们知道自己通过战争债券所买来的土地根本无法前往时会怎样

许多人对高原的了解还停留在唐时的水平,这种想法也出使大宋百姓对攻占高原的意义不太了解。

虽然寻常百姓没有赚到,但这并不意味着大宋没有赚到,也不意味大宋的商贾没有赚到,高原拥有丰富的资源,也拥有大量可供牛羊马匹放牧的地方。

矿产资源,各类药材,多余的劳动力,以及大片大片的草场,这些对大宋来说都是一笔不小的财富。

在赵祯眼中几乎每一块土地都有他的价值,高原更是如此,不光拥有极高的战略意义,并且资源丰富。

大宋在赵祯的不断改变下也开始变得不一样,他们知道土地不一定就是贫瘠的,大宋每占领一块土地,随之而来的将是不断的开发。

大宋的朝臣们也明白,只有把土地变得繁荣起来,大宋才能获得更多,更久远的财富和繁荣。

杨怀玉的背嵬军被派遣监督吐蕃人离去,虽然赵祯相信角厮罗一定会带着追随他的人离开,但必要的监督步骤是少不了的。

大宋的西征到现在基本上便算是结束了,对于这次西征的结果赵祯是非常满意的,宋军折损的将士并没有多少,虽然他们战死,但应得的用于和赏赐不会少,赵祯本打算从国库出钱但想了想还是从内库出钱比较好些。

除了赵祯的赏赐外,各军的缴获也会拿出一部分给这些战死的将士,这是大宋军中多年不变的规矩。

宋军在逻些城中竖了一块高高的石碑,正面刻着宋军为何出兵吐蕃,同时也写着宋军对待吐蕃的政策以及律法,而在背面刻着宋军战死将士的名字。

这是在告诉所有人,战争结束了,一切都将从混乱恢复秩序,战争结束之后便是休养生息,这似乎是人类的共识。

但谁也不能保证这休养生息就不是为了迎接另一次大战。

不过至少在赵祯看来并非如此,大宋西征吐蕃之后,吐蕃王朝就此终结,取而代之的在这片土地上的将会出现一个全新的吐蕃,或是被大宋重新定义的民族。

这才是赵祯想要最的事情,信仰这个东西在这里不会少,无论是佛教还是苯教都会延续这里的信仰传播。

只有这样才能让这个民族安稳下去,管理这片土地的大宋官员也要精挑细选,机要有能力管理,又要让他们融入或是认同大宋的身份。

不干涉宗教自由的情况下,还要在这里把儒家发扬光大,这些都是对官员的考验,当然赵祯会给这里派遣汉家官员的同时,也会从当地选拔出优秀人才参与大宋的科举,让他们成为吐蕃的官员,因为他们比汉家更了解吐蕃。

而眼下当务之急是改名字,吐蕃不能再叫吐蕃,这是一个摆在赵祯面前相对来说较为“严峻”的问题。

吐蕃的这个叫法会让当地人产生归属感,让他们记住自己曾经的历史和祖先,这并非是赵祯所希望看到的。

既然已经是大宋的治下之土,那就要有属于大宋的称呼,赵祯想来想去还是觉得应当叫这片土地“西藏”来的好。

藏代表了藏布江,这条江水在吐蕃人的心中就如同汉人心中长江黄河一般的重要,算是他们的母亲河,有着别样的意义。

又因为吐蕃地处大宋西面,叫做西藏朗朗上口又充满寓意,在赵祯用潇洒的飞白体把西藏二字写下之后,无论是王韶还是蔡伯俙连连赞叹。

主要原因是赵祯用了江水之名,最大程度上的排除了和吐蕃有关的因素,又保留了吐蕃人心中的那一份寄托,如此名讳不光吐蕃人不会排斥,还会越来越有代入感。

西藏上都护府在赵祯的旨意下创建,这是大宋再一次沿用唐时的官署衙门,设都护一人,正三品;副都护二人,从四品上;长史一人,正五品上;司马一人,正五品下


状态提示:第两千四百二十四章上都护府--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