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军事历史>宋缔>第六百零三章压缩军粮的威力

最近两天析津府显得格外安静,原本拼得你死我活的双方仿佛达成了协议一般隔城相望,辽人不进攻,宋人不出城,大家就这样干耗着。

双方自然打着自己的小算盘,辽人打算围困析津府击溃来援之军,而大宋则是在等待十六卫的好消息……

相对于前线战场析津府的安静,居庸关和昌平城可算是打的热火朝天,杨怀玉带领八万人直逼居庸关,同时携带的还有威力惊人的攻城利器火炮,这是攻城拔寨的利器,辽人在居庸关的驻兵并不多,除了不到万余人的守城之兵外,就再也没有援兵了。

原本张俭是建议耶律宗真在居庸关留下重兵把守的,或是从辽朝的其他地方调来守军,可耶律宗真和萧惠一致认为宋人的援兵必定会向析津府增援,毕竟大宋的皇帝在他们的围困之中,宋人还不拼死相救?

但打死辽人也想不到,大宋的援兵不去析津府勤王,而是直接去了他们撤退的后路,居庸关和得胜口以及昌平三处在辽朝大军离开后基本上就相当于不设防的关隘,大宋十六万大军岂有拿不下的道理?

火炮轰鸣着撕开居庸关结实的城墙,说起来也是可怜,杨怀玉手中拥有八万大军,却只有区区两门火炮,想想蔡伯俙的嘴脸他就觉得当时自己应该胖揍他一顿,但实在没办法,谁让官家在析津府……

为了最大程度上的保护士兵的生命,杨怀玉命令手下的炮兵日夜不停的轰击居庸关的城墙,炮管因为多次射击之后变得通红甚至有些变形,无奈只能赶紧用水冷却,还好是初春,水的温度比较低,能让通红的炮管快冷却下来。

终于在一声巨响之后,居庸关的城墙在辽人惊恐的眼神中坍塌了一段,别看是小小的一段,但在辽人眼中就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居庸关乃是天下雄关,关城的城墙乃是用的夯土和条石构建而成,结实程度自不用说,没想到居然被大宋的砲石给硬生生的砸塌了……

随着城墙的倒下,辽人的守军的士气也很快消散,居庸关中甚至出现了逃兵,这严重影响了守军辽人的士气,于是当八万人的卫所士兵抵达城下的时候,辽人的战斗力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抵抗更的队伍更是一击即溃。

十六卫并非像原本的厢军一样,厢军那种用来收容灾民的杂役部队已经被赵祯亲手废除,怎么可能再弄一个出来,这些十六卫的训练和生活方式与隋唐时期的府兵制差不多,但赵祯吸取了长处避免了短处。

大宋的十六卫不是在中央,而是在地方,所有的十六卫将领只有训练的权利而没有调兵之权,并且将领的考核方式是以手下士兵的成绩作为主要考核。

于是……所谓的十六卫将领也就成了十六卫的队长……当战争到来的时候,皇帝的特使会携带半块虎符前来调兵,于是他们集结与某处,等待皇帝委派的将领。

虽然有点将不知兵,兵不识将的弊端在其中,但这些十六卫平时都是接受过大宋禁军一样训练的士兵,各种战法和配合都是相当出色的,至于将领怎么时候,那就是将领的问题,也就是说现在的杨怀玉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不能把战败的责任推卸到士兵的头上……

城墙被轰出一个缺口之后,十六卫的士兵就开始向前进,整齐的脚步和阵形如鼓点一般敲打在辽人的心中,十六卫和禁军的装备基本上相同,前盾后刀,刀是长陌刀,举起砍下,如山入墙,只要是敢阻挡在十六卫面前的辽人随便变得粉碎,即便是战马都不放过,人马俱碎……

十六卫的装备比不上禁军,毕竟他们相当于预备役而不是现役军人,所以他们使用的铠甲都是禁军中淘汰下去的全身步人甲,但即便如此也不是辽人的弩箭能轻易穿透的,纯黑色的铠甲让十六卫形成黑色的铁流,直接从居庸关的缺口杀了进入。

对于十六卫这些农家子来说,每一个辽人都是军功,都是家里得到的奖励,还是明年税收减少的凭证,这时候哪还能管有没有人投降?只要是辽人,一路屠杀过去,在大宋降俘是不算军功的……

这些十六卫大多是初上战场,平时训练许久的他们最多便是剿灭附近山贼之类的事情,现在杀红了眼那还顾得上害怕?原本哆嗦着摇动棘轮的手变得越来越快,杀的人多了便习惯了。

这时候还有什么比军功更重要的?

于是杨怀玉和一旁的亲兵就看着八万多人的十六卫在他们的八个将领的带领下如铁犁一般从居庸关的这头犁到了那头,一路上只要遇到反抗的辽人,一路屠杀。

杨怀玉艰难的转头对身旁的老兵问到:“这是本将军指挥的十六卫吗?我怎么感觉像是陛下在指挥,这些人根本就是按照陛下的规矩来的!”

老兵苦笑一下回到:“咳咳……老奴说句不好听的,这十六卫有没有您都一样,换个将军来也是如此,他们已经形成自己的战斗方法,将帅的任务则是在于控制。要做到收放自如,用兵有度……”

居庸关被十六卫来回的犁了两遍,基本上就没有多少活人了,当然城中的汉人还是有一部分的,全数被集中看管起来,吃喝拉撒全部都由十六卫的士兵负责。

杨怀玉对攻占居庸关的度很满意,在拿下居庸关的同时便开始命令士兵修缮城墙,并且把两门唯一的火炮假设在城墙上,自己手下的所有人中唯独这些炮手是禁军,在城墙上忙活了半天架好了火炮,火炮的炮口冲着东


状态提示:第六百零三章压缩军粮的威力--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