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军事历史>汉末皇戚>第四百七十五章 做本朝的李陵
时的李陵正担任骑都尉,率领丹阳和楚地募集的五千善射之士,在酒泉、张掖一带教习射箭之术,以防备匈奴。

战役打响后,李陵主动要求率领五千步卒,出居延海,向北深入单于王庭,三十天后,李陵部队与匈奴八万铁骑相遇于浚稽山。李陵屯兵两山之间,下令以大车结为军营,出战时“前行持戟盾,后行持弓弩”,当匈奴军逼近时,“千弩俱发,应弦而倒”。获得首战胜利。匈奴调集援军,连续进攻,李陵以“连弩”射单于,使单于差点中箭。以一当十,连战连捷,十天之内共斩杀匈奴骑兵一万余人。按照事先的部署,他且战且退,一路将匈奴单于引向正南方的汉匈边界,在那里,将军路博德负责率军接应。

但是就在距离汉朝边塞遮虏障仅剩下一百多里的时候,汉军被匈奴阻断退路,弹尽粮绝,最后匈奴将汉军围困于山谷,万箭齐发,而汉军矢尽粮绝,只剩随身携带的短刀、车辐做武器的,无法有效还击。而就在此时,李陵苦等的援军却一直迟迟不至,眼看苦守无望,李陵只能选择绝死突围。

当时李陵仰天长叹约“复得数十矢,足以脱矣”,可惜上天没有给李陵翻盘的机会。子夜时分,李陵率领十几名壮士突围,被匈奴发现,数千名骑兵衔尾追击。突围战中,只有十几个人跟随,李陵的副将韩延年战死,最后关头,李陵大呼曰,“无面目报陛下!”于是放下武器投降了匈奴。

可以说,在前汉对抗匈奴的历史上,李陵以五千军士力抗匈奴八万骁勇之敌,坚持十余日,不可谓非奇迹,不可谓不尽力,然而李陵却最终没有实现其“吾不死,非壮士也”的诺言。

虽然浚稽山一役证明了李陵的军事才能,而最终的结局,却使他背上了“汉奸”的骂名。

得知李陵战败投降后,汉武帝大怒。群臣皆言李陵有罪,只有司马迁言道“陵事亲孝,与士信,常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其素所畜积也,有国士之风。今举事一不幸,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其短,诚可痛也!且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輮戎马之地,抑数万之师,虏救死扶伤不暇,悉举引弓之民共攻围之。转斗千里,矢尽道穷,士张空拳,冒白刃,北首争死敌,得人之死力,虽古名将不过也。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

当然,盛怒之下的汉武帝可不管这些,将司马迁打入大牢,随后处以腐刑,又令“族陵家,母弟妻子皆伏诛。”汉武帝如此愤怒是有原因的,在他的眼中,李陵身上背负着原罪,这个原罪就是李陵的祖父李广。

汉武帝的父亲汉景帝时期,发生了著名的吴楚七国之乱,李广时任骁骑都尉,奉命跟随太尉周亚夫出兵平叛。为了嘉奖李广在梁国保卫战中的英勇表现,梁王刘武授予了李广将军的军衔。李广毕竟政治经验不足,以为梁王贵为汉景帝的亲弟弟,大汉和梁国不都是一家人嘛,于是愉快地接受了这一封赏。可是李广没想到梁王这一封赏乃是私下授受,以汉朝的将领身份去接受属国的军职,是僭越之举,更何况,汉景帝还曾想过传位于梁王!

自此之后,汉武帝对李广就有了芥蒂,元狩四年,卫青和霍去病统率大军出征匈奴,战事不利,卫青把责任推到了李广身上,李广愤而引刀自刎。此后,李广的儿子,也就是李陵的叔叔李敢又因击伤了卫青,被霍去病射死。

汉初的皇帝对功臣一向是很刻薄的,特别是刘邦为后世子孙做足了典范李家战功赫赫,却敌不过外戚的挤兑,因此李陵心里一直憋了一口气,急于立功,重振家风。汉武帝对李陵的心思极为不满,想给这个年轻人一点颜色看看,于是,在这场讨伐匈奴的战役中,汉武帝使出四招,步步紧逼,并最终把李陵逼上了绝路。

第一招,激将,汉武帝故意安排李陵给同为外戚的李广利当手下,李陵自然不愿意。为了证明自己,他向汉武帝请战,孤军深入匈奴王庭。汉武帝说“将恶相属邪!吾发军多,毋骑予女”,意思是我不会给你配备骑兵,哪怕一骑一马,李陵就说“无所事骑,臣愿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意思就是我不需要骑兵。李陵此举早已有张狂轻视对手的意思,然而面对李陵的冲动行为,雄才大略的汉武帝非但没有阻止,反而对路博德撒谎说本来想为李陵配备骑兵,李陵却拒绝了,汉武帝这么做,无疑是把李陵及其五千步卒拱手送给单于屠戮。

第二招,不援,如果把这五千步卒作为诱饵,在自己的大后方埋伏下精锐部队,将对方引诱进自己的包围圈,聚歼对方的主力,那么这种军事战略当然非常合理。可是预定的援军没有出现,主将路博德无疑该被送上廷尉受审。蹊跷的是,汉武帝非但没有治路博德的罪,相反,还在第二年再次派路博德出征匈奴,要他联络李陵里应外合,功成后接李陵回朝。汉武帝自己曾说路博德没有救援李陵是“老将**诈”,而他却仍然派这个“奸诈”之人去接李陵,可见不是“老将**诈”,而是皇帝本人“**诈”。

第三招,陷害,汉武帝派去接李陵的大将经过了精心挑选,除了李陵的两个死敌李广利和路博德之外,还有公孙敖。公孙敖是依附于李广利的,自然不会对李陵有任何同情之心。果然,公孙敖回师后上书言道“捕得生口,言李陵教单于为兵以备汉军,故臣无所得”,意


状态提示:第四百七十五章 做本朝的李陵--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