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军事历史>三国之弃子>第二百四十二章 诸侯的恐惧 曹操得颍川

刘玉现在极尽全力地安置着臣服的黑山民众。百姓们开始过上了好日子,而其他人的日子却不是那么好过。

刘玉出兵黑山,并一举吞并黑山获得百万民众的这个消息,再一次让整个天下都给震动了。

原本所有的诸侯都在等着看袁绍的笑话,敢以五万兵马讨伐黑山黄巾,不知道那是多大的勇气和气魄。诸侯们都猜测袁绍这次肯定是失败的。结果也如同诸侯们想的那样,文丑几乎全军覆没,兵败逃回冀州。诸侯们私底下都嘲笑袁绍的不识抬举,在他们看来,进攻黑山没有十万兵马那是不行的。

最后刘玉出兵黑山的消息,诸侯们不是那么在意。你刘玉要是能覆灭黑山,早在几年就动手了,会等到现在才出手?诸侯们看完袁绍的笑话后,又准备看刘玉的笑话。然而现实生活中的打脸行为是数都数不完。刘玉一举吞并黑山的消息,让诸侯们哑口无言。诸侯们都无法相信刘玉的进军速度如此快速,收获如此巨大。诸侯们急忙派出各路探子潜入并州打探消息,可是由于刘玉的封锁,诸侯的探子没有打探到任何有用的消息。只是知道有一个叫王当的人在这次战斗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现在任何的情报都是没有用了,黑山黄巾能够盘踞多年,证明了他们能够自给自足,刘玉完全可以很快地把他们给消化吸收,刘玉的实力经过吞并黑山黄巾后再次提升了一个档次。

诸侯们大骂张燕真是无能,怎么会这么快就被刘玉给吞并了呢。如果他们知道刘玉为吞并黑山花不知道多少时间和精力就不会这么想了。

现在摆在所有人面前的是,在兵力上,刘玉现在可以说是诸侯中首屈一指的存在了。刘玉可以大胆地向任何一个诸侯发动进攻了。

周边的诸侯们开始感到恐惧了,开始各自的行动了。

幽州的公孙瓒立刻派出使者表示自己愿意听从朝廷的命令,只是由于之前与刘虞的矛盾造成了某些不愉快,希望天子和赵王能够原谅他的过错,并向刘协进贡了大量的财物。看在丰厚的财物的面子上,洛阳的天子刘协也是发布诏书原谅了公孙瓒的过错,嘱咐他继续为国效力。刘协的诏书没有经过刘玉的同意,在原则上,刘协也不需要经过刘玉的同意。刘玉摇了摇头,看来刘协日益长大,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了。

冀州的袁绍没有派出任何的使者,只是在靠近并州的各路关卡布置了重兵防守。明眼人都看出袁绍是在担心刘玉会冀州发动侵略战争了。

张鲁这个土财主更是派出使者向刘玉进贡了更多的粮草,以求买的一世平安。为什么张鲁不向刘协进贡,而是向赵王刘玉进贡呢。张鲁也不完全是傻子,现在的朝廷除了有威信之外,根本就没有一兵一卒。朝廷不高兴,不代表赵王不高兴。而赵王不舒坦了,那么朝廷就不高兴了。这点政治头脑,张鲁还是有的。

有便宜不占,本就不是刘玉的风格。刘玉笑呵呵地把张鲁进贡的粮草收入府库,拍着使者肩膀表示自己绝对相信张鲁的信任,同时代表朝廷任命张鲁为巴蜀将军,汉中太守,成全了张鲁继续当土皇帝的心思。张鲁的使者大喜,这次回去他肯定能够得到张鲁的奖赏。

凉州这边打的十分火热的韩遂与马腾都不约而同地停止了战争,在刘玉没有明确下一步行动的时候,他们还是先保存一下实力。

远在豫州的袁术对刘玉这次的成果表示了不屑,他可是得到传国玉玺的人,是有天命在身,根本就不用惧怕任何人。袁术开始了自己的野心计划,不断扩张自己的实力。然而有不长眼的家伙,给了信心满满地袁术一个巨大的闷棍。那就是计划夺取颍川的曹操。

曹操在知道周边诸侯无力对付自己的时候,趁着个难得机会,开始了针对颍川的军事行动。

有了郭嘉、荀彧、程昱、荀攸等谋略高深的军师团,经过精心的谋划,曹操秘密地对颍川动手了。郭嘉荀彧他们可是都是颍川出身,对这个地方可是熟悉的很。曹操的部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夺取了颍川,并屯兵许昌。

颍川属于豫州治下,袁术早就把这个地方当成自己的私人领地了,曹操伸出爪子把颍川给霸占了,气急败坏的袁术当场发作,提着十万兵马要和曹操理论一下。

曹操早就预料到袁术会对自己用兵,对袁术的到来没有太大惊讶。郭嘉利用袁术自大的性格,设计了一个精妙的连环计策,在许昌东郊将袁术打了个大败。袁术不得不带着兵马逃回寿春。曹操成功占据了颍川这个人才辈出的福地,为自己的霸业创造了条件。

不过曹操的日子过得不是很好,袁术是个纨绔子弟,自己得不到的东西绝对不会让别人得到。袁术在返回寿春的路途中,不断地烧杀劫掠,不断地破坏当地的民生。要不是曹操及时派兵追击,整个颍川都有可能被袁术弄成一片白地。

袁术是爽了,可是这种行为让大部分的有才之士对他失去了信心,导致不少人才从袁术那里流失了,为袁术未来的败亡埋下了祸根。

曹操得到了一个破乱的颍川,这对他来说简直就是一个负担。他可不像刘玉那样有着丰富的府库和粮草来支撑整个领地的民生。光是粮草一项,就把曹操弄得焦头烂额。

在这个时候,程昱给了曹操提出了把所有俘虏做成肉脯,充作军粮,缓解粮草危机。

曹操原本是不同意的,这有点太残忍了。可


状态提示:第二百四十二章 诸侯的恐惧 曹操得颍川--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