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轿子,那更不是舒珲在电视中看到的某些朝代,富家小姐都要坐个轿子好让某个登徒子藏身。现在的轿子,只有皇帝和皇后能坐。有钱?当大官?那你也得老老实实骑马。当然,你要是实在有钱也可以坐马车。
此外,舒珲也看到了袁天罡特意“藏起来”不让他吃的各种荤辛调料,真真是让他激动难抑,差点就直接问袁天罡为什么不弄给他吃了。
甚至他还在一间卖蜂蜡松明等照明燃料和动物油脂的店铺门前闻到了一股熟悉的香味,一问袁天罡,果然是胡麻油!
这舒珲倒是不会弄错,胡麻油就是芝麻油,而不是没什么气味的亚麻油。舒珲对这些常见植物的名字有点轻微强迫,所以倒没有被后世那些卖油的商家带歪节奏。
有了芝麻油,那炒菜可就不是梦了。虽然现在的压榨效率略低,但是想来以舒珲目前的身家还是能够消耗得起的。
现在的植物油脂,还没有成规模的作坊。芝麻因为加入热水后直接研磨,油脂便能漂浮到水面上,是相对容易获取的植物油脂,所以一些农家也会自行榨取一些。
而这里卖的,便是那些私奴俾比较充裕的富户,会让空暇的奴婢去从事一些生产。女的织布,男的榨油,这也是作坊的早期雏形。
不过芝麻油虽然香,但也因为它太香了而会掩盖食物本身的味道。长久吃下去恐怕也不是很美,舒珲便向袁天罡打听起有没有亚麻油来。
这芝麻是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所带回来并成功引种的几种作物之一,同期带回的胡椒却只是成品香料而没有种植方法。听亚麻这名字,似乎原产小亚一带,如果张骞出使西域能够带回芝麻,那么亚麻也当不在话下才是。
舒珲看了看满街的麻衣,他区分不出到底都是些什么麻,应该会有亚麻……吧?
“亚麻?那是什么?”袁天罡表示对亚麻一无所知。舒珲看向其他两人,也都大摇其头,再看向几名衙差……好吧,都没听说过。
其实亚麻最早应该要到元朝征服欧洲时才引种到中国大陆,是作为食用的一种油料作物。而作为织料作物的纤维型亚麻甚至要到十九世纪才得到引种。我国传统的麻布,多为苎麻、葛麻和火麻,其中又以火麻最为高档,价格与生绢相仿佛。
当然,这种火麻是不能拿来溜叶子的。
前走一段,又看到一个小贩挑着两篮鲜菜走过。舒珲看到其中竟然还有生菜!
“哦,你说莴苣啊?那是前朝时有西域呙国使者来访,献给前朝皇帝的。听说因为这种蔬菜的种子,他获得了不少奖赏呢。”红鱼见舒珲问起生菜,回答道。
“莴苣?哦,对,就是莴苣。”舒珲想起来,生菜的本名应该是叫叶用莴苣。它也是原产地中海一带的,既然西式菜谱中的莴苣就是生菜,那么如果是前朝大隋时传入中国,应该品种还比较原始。
他想的不错,莴苣在引种中国后,才在驯养过程中因为气候和土质等关系发生变种,衍生出了茎用莴苣,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莴笋或者青笋。此时的北方如果有莴苣种植,那么可能某些地区已经产生了莴笋的先驱品种了。
反正看到这些,舒珲对自己的食谱重新燃起了希望。
街道中间还有几间瓷器铺,有从北方运来的邢窑定窑制品,也有从南方运来的越窑洪瑶,多是些色系单调的青瓷白瓷。当然,这里最多的还是本地产的邛窑。
问过袁天罡才知道,邛州境内的邛窑因为天然带一种黄褐色,在大唐颇负盛名。
没想到这里还有这种特产?舒珲琢磨着,这里能够产瓷器的话想来不乏高岭土,先记下来。
再穿过一段卖成衣成鞋的店面,便进入火井县的富人居住区了。这里没有什么氏姓望族,不过除去少数几户商贾起家以外,也或多或少出过一些官员。历来改朝换代,能有诗书传家的门户大多总能东山再起,所以袁天罡也和他们经常有来有往。
这些人家都曾来瞻仰过舒珲的“神颜”,并且都有奉上“供品”,拿人手短,倒是让舒珲觉得有几分亲切。不过唐人不打麻将,不看电视,除非逢年过节鲜少有人串门。平时出入采买,大多是奴婢一早就忙完了。现在这些宅院都门户紧闭,似乎生怕跑了财水。
舒珲没有什么行李,那些曾来看望他的人送的些小玩意,不过是回头让袁天罡派个衙差送来便是。再转过一个弯,他们一行人就空着手慢慢踱步到了县署背后偏西的那面,此处一个宅院大门敞开,正有一个笑容可掬的矮胖牙子候在门口。
这便是舒珲的新住所了。前后三进的院子在舒珲看来已经十分气派,只住舒珲三人再加上从附近寺庙拆调过来的十几名净人,显得有些空旷。不过他也清楚,这在那些光是主人就有几百口的大族中根本不值一提。
不过这宅子可比袁天罡在县署里的县令宅阔气多了。
整个宅院东西宽约三十米,南北长约五十五米。正门一进,约莫十米宽是一进院,奴婢的居所和门房便处在这一进。宅门在一进东侧,最西面是茅房和马厩。
北面是二进院的院墙,进得二院门便是一圈围绕整个二院的游廊。院中种了不少花草,不过虽看似有打理过却显得颇为杂乱,舒珲甚至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