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穿越重生>回明之抢钱皇帝>第13章 阉党嚣张

第二天,又到了早朝的时间。由于还没有更改朝会制度,虽然昨晚忙了一宿,今早还是半夜起来赶着去早朝,一路上,朱鼎盛哈欠连连,心想这样的朝会制度,真不知道太祖皇帝是如何风雨无阻的坚持下来的,也只有去亲身体验,才能彻底的感受明太祖朱元璋精力是何等的充沛过人。

在早朝上,朱鼎盛高踞龙座,望着底下黑压压人群,王公贵戚、六部九卿、内阁大学士以及其他文武官员几百人,皆按次序排列在御道左右,肃穆无声,众人行了一拜三叩头礼。

行礼完毕,鸿胪寺官员对御座宣念谢恩、见辞员数,这些人已于前日在鸿胪寺具本报名,此时只是在庭下遥行五拜三叩头礼就可以了。

然后,就进入早朝最重要的环节——奏事。鸿胪寺官员唱奏事,各部衙门依次进奏。朱鼎盛边听边看,不觉有点头晕,心道:“天天几百号人马在这里来这么一出,即使改成一月三次,效率还是太低了啊,哎,以后找机会还得改。”

好不容易挨到各部奏事完毕,朱鼎盛急忙示意魏忠贤。

魏忠贤会意,将朱鼎盛对他说的新朝会制度宣读了一遍:1.早朝改为每月逢三、六、九日上朝;2.早朝时间推迟一个时辰,改为辰时开始;3.早朝精简礼仪,时间缩短,以免大臣难以承受,以一个时辰为限。

魏忠贤刚宣读完圣旨,下面就像水倒进煮沸的油锅,霎那间炸了开来。

兵部尚书崔呈秀、工部尚书吴淳夫、太常寺卿倪文焕、副都御史李燮龙、左都督田尔耕、锦衣卫指挥许显纯、都督同知崔应元、右都督孙云鹤、锦衣卫佥事杨寰等魏党的铁杆得知消息较早,表现还比较镇定,其他人一时之间就很难去形容自己的心情了。

早朝制度,每天风里来雨里去,大家早就不堪其苦,能够改革这个制度,无论忠奸朋党,都是高举双手赞成的,然而大明王朝以忠孝治天下,祖宗家法自然是最为看重,一时之间也没有谁敢跳出来大唱赞歌,倒是有极个别的迂腐之臣想搬出祖宗家法来反对,可是看看群情沸腾,再掂量掂量自己的小身板也就捏了鼻子认了。

于是,如此一件大快人心的善政,就在众人心照不宣的默认中算是通过了。

朱鼎盛与魏忠贤对望了一眼,朱鼎盛似乎从魏忠贤的眼里看到了一闪而过的无奈。

太祖高皇帝英明神武,为大明王朝设计了方方面面的制度,即使是经过了两百多年的风风雨雨,当年所设立的制度已经显得僵化迟钝,即使是现在朝廷上下遍布魏党,面对高皇帝天罗地网,魏忠贤也是显得有心无力。

朱鼎盛来不及感概,望了望王承恩。

王承恩会意,声音洪亮的宣读了第二道旨意。说了一大堆,云里雾绕的,朱鼎盛听得又是大发感概“哎,以后找机会还得继续改”,习惯了快节奏的生活,突然回到这种讲究礼节,禁例极严的时代,朱鼎盛发觉自己要做的比想象中的要多很多。第二道旨意其实很简单——天启皇帝临终时让朱鼎盛拜孙承宗为师,朱鼎盛皇帝决定现在履行对先皇的承诺。

其实,天启皇帝,有没有这样说,只有朱鼎盛知道。

年轻的皇帝总要有几个老师,即使没有,大臣们也会帮忙推荐几个。这个不奇怪。但是,现在拜师的对象是孙承宗,听了旨意,朝堂是顿时鸦雀无声,气温好像是低了几度,有点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感觉。

孙承宗是谁——曾经功高权重,誉满朝野,主政辽东期间多有战绩,与他的继任者兵部尚书高第那不堪入目的战绩相比,更显得他深谋远虑,熟知军事。更为可怕的是孙承宗本身还被看作一个东林党人,在辽东时重用了一大批忠直的文武将吏人才,至今这些人还对他念念不忘。

作为皇帝的老师,又是前朝阁老,还有军功在身,自然也是要入阁的。

魏党里每个人都想横加阻拦,然而天启皇帝的遗愿让他们找不到下口的地方,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这个眼中钉从容的走上朝堂,又一次成了皇帝的老师,官复原职:太子太师、东阁大学士。

他还曾经任职兵部尚书,所以,现任兵部尚书、阉党得力干将崔呈秀表情很不自然。

孙承宗又一次站在这个殿堂之上,他的心情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要激动,即使历经宦海浮沉,面对后金千军万马的考验之后,也不能平复他此时的心情,原因则只有他自己清楚。孙承宗反复深呼吸几次,平复了激动的心情,对着朱鼎盛皇帝,也对着满朝的文武百官说道:“臣有事启奏。”

“准奏。”

“臣曾为辽东经略,期间见我大明军队战力低下,与建奴的军队打仗经常是一触即溃,一次又一次放任建奴在我朝北疆烧杀抢掠,残害我大明百姓而无能为力,甚至是无动于衷。臣曾扪心自问,难道我大明子弟天生就不如北方的鞑虏吗?遥想成祖皇帝当年,五次御驾亲征漠北蒙古诸部,打得鞑虏纳贡称臣,是何等的气魄宏大,可见我大明子弟也是能征善战的,可是为什么现在碰到建奴就屡战屡败呢?臣觉得有以下的几个原因:(1)兵多不练,饷多不核;(2)以将用兵,而以文官招练;以将临阵,而以文官指发;以武略边,而且增置文官于幕府;(3)以边任经、抚,而日问战守于朝。而且无论京营还是边军,士卒老弱病残,将官吃空冒饷的情况都比较严重。目前边防告急,需要重新编练精兵,任用


状态提示:第13章 阉党嚣张--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