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都市现代>重生迷醉香江>第一千零二十五章 防患于未然

大多数人都觉得大投资才能有大回报,投资想要有大回报那得看运气.

可实际上,这种法是要放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算是对的.

比如,一部电影只能在香港本土发行,那么这部电影的投资就绝对不能大了.

因为目前香港电影的票房上限在四千多万港币,而且只是偶尔几部电影能达到这种程度.

那么这种情况下就按最粗糙的制作方和发行院线对半分的方法算,你一部电影的盈利的投资点也是在两千万以下的.

超过两千万基本就赔了.

而且这还是票房能过四千万港币的.

可每年才有几部电影过四千万.

屈指可数,甚至市道不好,还达不到.

而且就算能达到四千万,可是你花了两千万的投资,那你得利润才有多少?

用两千万的投资获得几万,几十万,百十万的回报吗?

这种投入和回报是过于不成正比的.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过大是得不偿失的.

投资个几百万顶多一千多万就撑死了.

像整蛊专家和飞鹰计划这种投资规模,那是绝对不符合投资条件的.

好在,整蛊专家和飞鹰计划是奔着东亚,东南亚的外埠市场的.

市场规模上来了,那投资规模跟着上涨也是自然的.

可是,像飞鹰计划这样投资一亿一千五百万港币,投资方面临的风险还是过于大的.

和整蛊专家比,两部电影的纯收益都是三千五百万左右.但是整蛊专家的投资风险就的多的多.

这明一个问题,并不是所有的大投资都一定能获得大回报的.

这是有个前提的,那就是你面对的市场要足够的大,能撑得起你这巨大的投资,能让你这巨大的投资有可能获得巨大的回报.

乔峰看了报表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在目前如果只是面对东亚,东南亚市场的话,那自己对电影的投资绝对不能学嘉禾,不能像个无底洞一样往里填.

必须搞个帽子,要有个上限才行.

而且必须开始有意识的限制旗下艺饶片酬.

否则如果任其无休止的涨下去,那到时候拍一部电影,两三个大牌艺饶片酬就能让投资超过投资上限.

这种情况不是不会发生,而是任其发展下去的必然会发生的.

像后世的内地影视圈还有乐坛,短短十多年,艺人片酬成百倍乃至千倍的上涨.

甚至有人之前默默无闻,就因为演了一部现象级影视作品然后就大火了,片酬就敢从几万,几十万直接涨百倍到数千万上亿人民币.

这种情况哪怕是在好莱坞都不可能出现的.

放在任何一个成熟的影视市场都不可能出现.

太夸张了.

可是,在后世的内地就是这么的顺理成章.

诚然,这有内地市场体量急剧增加的原因.

可是美国市场大不大?

美国在八九十年代顶级巨星的片酬就能达到两千万美元了.

而那时候好莱坞电影可还没大规模进入国内市场,没有享受内地巨大的市场红利的.

然后,二十一世纪,好莱坞享受了内地市场巨增的红利,结果人家顶级巨星的片酬标准依然还是两千万美元.

三十年了,好莱坞巨星的最上层门槛依然是两千万美元.

内地的那些明星呢,仅仅只能在内地市场横行,还不一定横行得了,片酬却敢朝着好莱坞巨星看齐.

都别拍电影了,就拍电视剧就敢要上亿人民币片酬的.

导致的结果就是演员肥了自己的腰包,却坑的制片方只能用不足半数的投资来制作影视剧,从而让成片质量达不到投资的标准,然后被观众各种嘲讽,吐槽.

此时的香港虽然还不像后世的内地那么不像话,但是这种苗头却已经出现了.

而如果出现这种情况,那香港本土愿意投资电影,而且能投资得起电影,并且能承担得起亏损的可就不多了.

并且因为演员片酬的上涨,能拿来制作电影的费用比例就会大幅降低.

然后电影质量就会受到影响,从而票房受到影响.

赔了钱,而且血赔的制片方会倒闭或者面临资金问题,从而减少投资和制作数量.

然后就会出现恶性循环,因为投资电影的减少,香港影院得不到足够的片源会减少,而且会因为大量引入外片,导致本土影片生存艰难.

并且因为本土影片制作量的减少,会让大批的电影从业者失业.

而面临失业的电影从业者会为了挣扎一把,为了生活而拍些质量一般的电影.

然后进一步的降低人们对本土片的期待,然后.........

诚然,原时空港片的衰败没落绝对不会是如此这般的简单,其中的原因绝对是复杂的.

但是,电影投资的过于巨大绝对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

因为对于商人来,过于巨大的投资风险是可一不可二的.

所以,原时空王京才会香港电影的没落是从台湾片商花费巨资购买周星弛的济公却血赔而引起的.

当然,这并不能完全怪周星弛.

因为就算没了济公,就算济公赚了,最后也总归会有别的什么电影成为这个导火索的.

到底,过于巨大的投资,必然会让任何一个环节的利益参与者都承担巨大的风险.

而如果这种风险大到多数利益参与者都需要承担的时候,那必然结果就是打破旧有格局,拉新成员进入游戏,并且重新制定游戏规则.

虽不破不立,可是


状态提示:第一千零二十五章 防患于未然--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