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就是我们今天课程的主旨。”
除了最初的两名女孩子之外,新来的这位化学老师再也没有打断过其他人的发言,而是静静听完另外五名女生的自我介绍后,开始了今天的课程。不过他的第一句话,还是充分调动起了女孩子们的积极性。
“玩什么呢?一样你们女孩子非常喜欢的东西。这样东西很多食物里都有,今天中午你们吃的菜里会有,巧克力里会有,泡芙里会有,果冻里会有,蜜饯里会有,当然,还有你们最喜欢吃的冰淇淋里也会有。能猜得到这是什么吗?”
“奶油、牛奶、面粉、巧克力、可可、盐、东洋鱼……”
七个女孩子倒给出了十几种答案,最后,正确答案终于被说了出来。
“没错,糖,今天我们要玩的就是砂糖!”
他走到黑板前。很快owie这个名字被擦去了,黑板顶端正中的位置出现了“ar”这个词。
接着他走到黑板的最左侧,在最上方写下了“212~225f60—70”的字样,然后又向右挪动了一步写下“230f85”。一边写着板书,他一边说道:
“作为甜味的来源,除了甜之外,糖还有其他重要作用。它具有良好的亲水性,在制作糕点的过程中使用它,能增加柔软度,在塑形的同时使得成品有着良好的口感与风味;在制作发酵类成品的时候,能为酵母提供能量;制作冰激凌的时候,有助于降低凝固点;在食品的保存中,还能起到防止腐败、延长食物存放时间的作用。”
顷刻间,黑板上“ar”之下,多出六列字来,从左到右分别是:“212~225f60—70”、“230f85”、“237~266f87—98”、“275~302f99—100”、“311~329f”、“356f”。
他侧过身,回头对着女孩子们说道:“除了上述这些作用之外,砂糖还有一种奇妙的特性,能在不同的温度和浓度下变换成不同形态。砂糖融于水加热成为糖浆,继续加热后随着水分的蒸发,糖浆的浓度也会逐渐增高,同时其沸点也会产生相应变化——”
说到这里,他顿了顿,问道:“蒸发、沸点这些术语应该在七年级的格物质学里教过,我想我说的这些词应该难不倒大家,对吗?”
女孩子们纷纷点头。
“那我就继续讲,有不懂的可以随时提问。”看到女生们点头,他继续讲了下去,“依其加热温度、浓度的不同,若是粗略划分,温度从华氏212度到356度,浓度从60到百分之百,砂糖一共会有六种形态。”说着他后退了两步,来到黑板的最左侧,指着第一列数字说道:“华氏212度到225度,浓度在60到70之间5牡谝恢中翁,可以称为层状糖浆。什么是层状糖浆呢?就是在冷却后如果用勺子粘上糖浆,勺子表面会形成薄薄一层糖膜。”
此时有几个女孩子拿出纸笔来准备记录,可是椅子前面并没有课桌,一时间有些踟蹰起来。
黑板前的声音停顿了一下,似乎注意到了身后发生的状况。
“大家没必要记笔记,所有的讲课内容以经油印成了讲义,就在后面那张桌子上,过会正式做实验的时候再发给大家。”
众人回头去看,果然发现最后一张八仙桌比其他桌子多了一叠纸出来。
“我一直认为听人讲课是有故事性的,但是记到纸张上以后就成为知识性的了,”黑板前的声音继续道,“而死记硬背的学习知识,远没有从故事中吸取知识来得效率高。之所以不把讲义提前发给大家,就是为了让大家能够心无旁骛的沉浸在听讲的过程中。等一下大家会发现,一边读着讲义一边努力回想我所讲的内容,是可以帮助记忆以及增进理解的。”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化学课的主旨就是玩。我认为与其选择那些只有目的性,没有趣味性的实验课题,还不如在好玩的同时,又能收获到知识。譬如今天,我们玩的单单是砂糖吗?不是,我们玩的是温度和浓度,对于所有化学反应来说,它们都是不可或缺的两个最为关键的要素。”
“好了,让我们言归正传。”他朝前一步来到第二列数字旁,“第二种形态是丝状糖浆,当我们把糖浆继续加热至华氏230度,此时糖浆浓度为85,这时候用手指粘一点糖浆,可以拉出约一英寸半长的糖丝来。”
“丝状糖浆适合做什么呢?大家喜欢吃的蜜饯、果冻,用的其实就是丝状糖浆。”
“第三种形态,我把它称为球状糖浆。”他来到第三列数字前,“但这种形态,又分三种状态。”
他拿起粉笔,在第三列数字下方,添加了新的三项“237~243f87—95”、“244~248f96—97”、“249~266f98”。
“第一种状态,软性小球状态。”他指着新加的第一项道,“华氏237度至243度,浓度为87到95之间,此时,沾一点沸腾的糖浆放入冰水之中,会形成柔软的球珠状。大家到时候可以捏一下,会发现它很软,但也很容易变形。”
“第二种状态,弹性小球状态。华氏244度至248度,此时浓度为96到97。与软性小球相比,虽然球珠仍是柔软的,但却有了弹性,可以放在手指间揉搓、转动也不会变形。”
“第三种状态,刚性小球状态。华氏249度至266度,浓度为98。此时的球珠已变成坚硬且不变形的状态。”
“球状糖浆有什么用呢?我举三个例子,首先,软性小球,泡芙外面裹着的糖皮;其次,弹性小球,马卡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