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避暑山庄,烟雨楼。
“蒙古……蒙古人……”
朱济世举着蜡烛,站在一幅大明全图前面。包括漠北、漠南蒙古,东西伯利亚,哈萨克汗国,新疆、七河、青海、西藏,甚至是东北和外东北的部分地区在内,都零零散散标注了蒙古诸部的名号。
把这幅地图送来朱济世御前的蒙藏事务尚书曾国藩和御书房大臣翁同龢都举着蜡烛,站在朱皇帝身后,一块儿替他照着亮。
这份地图所显示的就是大明蒙古问题的大致情况,是曾国藩花了大半年时间,翻阅了无数档案报告以及派人去实地考察后得出的。应该算是非常准确地反映了大明境内蒙古部族的分布还有数量情况——和后世中国各民族人口和分布情况不同,现在大明帝国境内可没有56朵金花,只有汉、蒙、藏、苗、彝、安南等六个民族。比起后世的新中国整整少了50个民族!这倒不是朱皇帝有意要搞大汉族主义,而是清末时期的中国少数民族的确不如后世那么绚丽多彩。除了占统治地位的满蒙(蒙古族只是部分处于统治地位)之外,就是一个大汉族,另外就是和汉人生活习惯迥异,人口又多的苗、彝、藏和回部(指新疆的真神教徒)等族。
至于什么壮族、土家族、布依族、瑶族、白族等等少数民族在清朝的时候是没有统一的民族名称(民国的时候就是五族共和而已),待遇也和汉人没有什么区别……考科举也没有加分,犯了王法也没有两少一宽,交税交租子的时候也不能少一个铜板。这样谁还计较是什么少数民族啊?就算朝廷折腾出个族名,估计也没有人想加入,又不是当八旗子弟……如果不是新中国的民族政策,恐怕后世根本就无人知晓这些民族的。
而朱皇帝和他手下的官员们对发明民族是没有什么兴趣,再说现在大明帝国的汉族是统治民族,而且还是整个大东亚地区的统治民族!就好比后世第三帝国的雅利安民族一样——在元首的统治下,只有人削尖了脑袋往雅利安民族里面钻,实在搭不上边儿还要争取一个荣誉雅利安人,绝没有谁放着好好的雅利安人不当,非考证出自己是斯拉夫人或是犹太人的。
所以,大明境内那些文化和传承不是那么鲜明的族群,都在这十几年内迅速汉化,融入汉民族的大家庭了。但是,那些民族特点非常鲜明,和汉人区别较大,又不大和汉人杂居的民族,融合起来却有一定的难度。而蒙古人则是其中最强大可能也是最难融合的一族。所以在曾国藩呈上的地图上,蒙古人的部落仍然有数百之多!
朱济世放下手中的蜡烛拍拍手,心事重重地吐口气:“四百几十个部落,其中人口过万的大部就有六七十个。分布之广、人数之多、武力之强,都已经胜过了伪清那会儿。这么多人要融入中华民族,大概也不是件容易事情吧……朕要的是真正融入,而不是一个自己骗自己的名分。”
“皇上不是蒙古大汗吗?下道旨意,下面的蒙古人谁敢不听?”在日本入华问题上功劳不小的翁同龢(明子是在翁同龢的煽动下奉德川家幸上洛进而掌握权力的),现在正是春风得意的时候,官位虽然还是军师兼御书房大臣,不过爵位却已经升到了侯爵。
朱济世淡淡一笑,扭头看了看曾国藩,“曾卿,你以为如何?”
“皇上,臣觉得军师的话只对了一半。”曾国藩面色凝重地道,“皇上以蒙古大汗的名义下旨,取消蒙古之族名,混同于大中华民族当然是没有什么问题的。草原之人素来追随强者,昔日成吉思汗崛起之前并无蒙古之种族,现在的蒙古人也是成吉思汗融合草原诸族而来。今日皇上之威远胜于铁木真,草原之民岂敢不从?”
朱济世微微点头,草原上就是这个规矩,谁拳头大谁说了算!就是屠灭一族的男丁也是天经地义的。连成吉思汗都将此称为男儿之最大乐事!自己现在也是蒙古大汗,兵力之强远胜于铁木真,蒙古人要是不服,就拿他们老祖宗的法子出来治他们便是了。
“但是蒙古人臣服并不等于就融入大中华民族了,挂个大中华的名义和真正融合完全是两回事儿。如果皇上想要真正融合蒙人,还得实实在在为蒙古之民做些事情。就如皇上相助庇护日本之族一样。”
曾国藩摇了摇头,又道:“臣这些年一直都是在和蒙古人打交道,是深知蒙古之贫弱愚昧的。而蒙古人之贫弱并非在于土地狭小或物产不富,恰恰相反,他们所居之土地都是极其辽阔丰沛之地,使汉人居之皆能致富足,使蒙古居之则连衣食都极为困难。因而在哈萨克汗国这样汉蒙混居之地,蒙汉之别并没有因为混杂而居而消融,蒙汉隔阂也因为贫富不均而愈加分明。这几年,哈萨克汗国的蒙人和汉人就时常发生冲突械斗,哪年不死伤个好几千之数的。”
是的,汉人移民和蒙古人发生冲突械斗的事情非常普遍!这是朱皇帝的武装移民政策所造成的,当然也和蒙古游牧民好勇斗狠的习性有关。不仅在哈萨克汗国,在外东北、在东西伯利亚公司属地、在新疆、在青海、在七河、在漠南漠北诸省,只要有集体农庄的地方,汉人和当地人的冲突就没有间断的时候儿。
而且当地的大明官府和驻军,通常情况下都是支持汉人集体农庄的,而汉人集体农庄的武力也都不差,武器精良,堡垒坚固。所以蒙古人在和汉人的斗争中,常常是吃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