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军事历史>永世帝唐>第三百二十九章:思鲁认怂
根不清,受“贪嗔痴慢疑”困扰,看事物受条条框框局

限,无法脱表象;修行有悟,自性觉醒,褪去世俗观念束缚,看破本质;修行彻

悟,大道至简,返璞归真。只是此时一切事物尽在“我心”掌控中,“诸法空相,相

由心生”。

殷清风当然不能用原话来解释了。

“读书之初,只能被动的接受典籍中先贤们的言论;在读书万卷之后,他迷惑先贤

们的言论到底对还是不对,为何与他当时所见所思有很多出入呢?他在人世间游走

多年后,恍然醒悟,原来先贤们说的道理是没错的!

到了“观山还是山”的境界会怎样呢?

会融会贯通——先贤们的言论变成他自己心中的内容,而不必开口闭口都是“子曰”。

到了这一步,他依然尊崇先贤,但此时的先贤只是他探索天道的领路人!如果在此

之后他能领悟更多天地之道,他也就像先贤们说的那样:人皆可以为尧舜!”

话语很浅显直白,但阐述的道理很深刻。明白了殷清风那些话的含义后,颜师古五

人看向颜思鲁。

颜思鲁先是叹了口气,又顿了顿手杖,“好啊,好啊~~~难怪你只在恰当的时候引用

了一句先贤的言语,剩下的都是用白话来述说。你是真做到了融会贯通啊~~~”

从听说要拜访琅琊颜氏开始,马周就出于兴奋与惶恐当中。他读书多年,缺的就是

名师指点。若真能拜于颜氏门下,他相信自己的学问能更进一步。

可眼下听了殷清风的言论,他登时想到,原来他已经不需再深究经义了,只要他能

做到“格物致知”,他也可以成圣成贤!

颜思鲁怅然道:“无论道与佛,修行者的目标境界都是一致的——成“仙”成“佛”。他

们为了得道,根本不在意先后高低。

但儒学门徒只知一味地尊崇先贤,一味地的对先贤们的言语进行各种注解。他们故

步自封,他们晓得“人皆可以为尧舜”,却不敢越先贤。

这也就难怪两汉时儒学兴起,在佛教东传后又衰败了。等到魏晋时,玄学兴起后,

世人更是尝试将儒释道融合在一起。

若不是听了你今日一言,恐怕这天下儒学门徒们,依然沉迷在那些经义中呢~~~哎~~~

老夫心痛啊~~~心痛那七十余载的光阴啊~~~若老夫早年也能领悟此番道理”

说到这里,他没接着往下说,殷清风猜不透他是想说琅琊颜氏从此就不同了,还是

想说天下读书人将因他而受益。

颜思鲁“认怂”了,他今天的目的就达到了。若是颜氏愿意出面将他的言论散播出

去,恐怕曲阜孔氏将再难保住中国第一姓氏的名头了。

曲阜孔氏在孔子去世好多好多年后才开始兴旺的。

西汉永光元年,汉元帝封孔子十三世孙孔霸为褒成君,奉孔子祀;汉平帝元始元

年,又封孔子十六世孙孔均为褒成侯。

南朝刘宋元嘉十九年,朝廷下令免除靠近孔林五户百姓的徭役,充任孔林洒扫户,

负责打扫孔林的卫生,代代世袭。

开元二十七年,唐玄宗将孔子三十五世孙孔璲之由褒圣侯提升为文宣公。除授予孔

子家族的历代宗子世袭爵位以外,朝廷也不时封赐食邑、绢帛,免除徭役,优待孔

子后裔。

唐末,宦官乱政,藩镇复起,战乱不休,唐朝皇室自顾不暇,对孔氏家族的优待也

远不如过往,孔子四十二世嫡长孙孔光嗣因此未能承袭文宣公的爵位,只是在唐天

祐二年被任命为泗水县县令。

后世人都熟知孔子的后代被封为衍圣公。这个封号始于宋至和二年,历经宋、金、

元、明、清、民国,直至一九三五年国民政府改封衍圣公孔德成为大成至圣先师奉

祀官为止。

孔氏的子弟众多,每到战乱时也不是一味的躲在曲阜等待被屠杀。魏晋之后,孔氏

裔孙多在外地做地方官或京官,相继定居住所。散居外地的以河北省为最多,称为

“河西派”,是孔氏家族的一大支派。

河西派的始祖是孔子三十一代嫡长孙之侄孔颖达。他是隋唐时期孔氏的代表人物,

在朝堂上的政治地位要远远高于他在老家的亲戚。

孔颖达本是李世民的秦王府学士,前年李世民解散天策府之后,别人都暗中跑到李

世民那里表忠心,唯独少了他和叛变的褚遂良。

现在,孔颖达在家吃米,有唐一代也没出现尊孔的意识,若颜氏这时出手,一定能

获天下读书人的拥戴。

就在殷清风瞎琢磨的时候,颜思鲁说道:“那,你是如何看待孔圣之学的呢?”

不管殷清得有多好,他最关心的还是殷清风将如何看待儒学,

毕竟,他的先祖可是孔子的门徒。

如何看待孔圣之学?命题有些大若是后世的愤青来回答,一定把孔老二骂的体

无完肤。

孔子还活着的时候,世间还没有“儒家”或“儒学”这个说法。

注:“儒,柔也,以叠韵为训。”“儒”就是“柔”的意思,这两个字是可以

互为解释的。还说:“儒之言,优也,柔也,能安人,能服人。”并进一

步阐述说:“儒者,濡也,以先王之道能濡其身。”

孔子及其思想体系的核心,就在


状态提示:第三百二十九章:思鲁认怂--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