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军事历史>大明之重生天子>第10章 元气说

崇祯三年是个多事的年份,因为这一年的冬天特别长,冬天太长,所以导致春天很短,老百姓还没来的及播种育苗,夏天就来了,紧接着就是大旱,一连好几个月,天上都没掉下一滴水。

整个西北就像是一个蒸笼,气候炎热,粮食颗粒无收,老百姓只能遍寻树叶充饥,很快能吃的树叶都吃完了;就吃土,一种叫“观音土”的东西,初食很容易饱肚子,但是几天之后下腹坠胀,奇痛难忍,很快就死于非命;最后,吃人事件已经存出不穷,据说当地的小孩根本不敢独自外出,一出去人就莫名其妙的没有了。

注意,不是死了,或是失踪了,而是没有了!没有了是什么意思?就是被吃了!

这个情况跟史书上的记载大体一致,凌霄很着急,当然也没办法,因为自然环境不是人力所能改变的,而此时一封奏折摆上了凌霄的书桌:

“臣西部战区督师曹文诏乞奏:陕西大旱,民不聊生,百姓易子相食者甚多,已出现多股流民聚众闹事,攻击府县,抢掠乡里,其主要头目如下:飞天虎、混大王、王和尚、大红狼、小红狼、上黑山、过天星……。”

当然这些什么混大王、上黑山都只是些外号,不要怪别人起的憋脚,毕竟大家都是农民,没读过什么书,能想出一个叫的响亮的名字就很不错了。

这些都是在凌霄预料中的事,因为史书上都有记载,毕竟自己的“徙流民”政策才实施这么长时间,不可能把陕西那么多灾民一下子全迁过去。

不过这曹文诏可是明末一员猛将,号称农民军的克星,怎么安排他在那里当了督师,还是让这些流民反了起来了?

凌霄赶紧下书询问,得到的答复却很简单:“新军尚在筹练中,不足以完全形成战力!”

……。

这里有必要解释一下明末军队的情况,崇祯年间全**队号称七十万,但实际人数却不足四十万,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答:吃空饷!

因为当官的要发财啊,想发财自然就得捞钱,文官还可以从老百姓身上捞,武官就不行了,你总不可能从当兵的身上捞吧,你克扣了他的伙食,人家手上可是有刀的,吃不饱就会跟你干驾,甚至还有可能会哗变。

所以武官的捞钱方式变得隐晦些,具体来说就是虚报人数,我本来只有五千人,报一万人上去,朝廷拨下来的钱我只要发五千,剩下的还不全都是自己的,反正全国各级的官员都在拼命捞钱,也没人管。

而导致明军战斗力颓弱的第二个原因就是——屯田。

因为那时朝廷的财政已经很吃紧了,根本养不起这么多军队,但是为了保证数量上的优势,崇祯又不敢裁军,于是就跟军队商量了下:

我划块地给你们吧,平时不打仗的时候就种种地,这样多少就有些收入,朝廷就可以少拨点钱给你们。

这种制度就叫屯田,按说这确实是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过最终却好了那些武将,全都摇身一变就成了大地主,手下这么多佃农,怎么着也得好好敲一笔吧,吃了上头吃下头,一个个都富的流油。

而这些当兵的,屯着屯着,刀也生锈了,胆也屯没了,纪律也屯散了,真要打起仗来,连个农民军都不如,毕竟人家是为了活下去才来打仗的,你有地方住,有饭吃,打仗完全是被逼的。

……。

鉴于以上这两种情况,凌霄才做出了裁军的大胆举动,他要的是质量而不是数量。

事实上,根据史料记载,明末一些精锐的军队,面对农民军时,几乎是占据着压倒性的优势,常常两千人追着上万人跑很正常,比如曹文诏的部队。

而现在曹文诏说新军尚未整练完毕,还不足以形成战斗力,凌霄当然相信他的话,既然他说不行,那就不行吧!与其让这些战斗力不强的新兵跑去送死,不如多练两年,等时机成熟了再将他们一网打尽。

虽然这个想法没有错,但是形势还是得控制下啊,毕竟你完全放任自流的话,小打小闹就会变成猖狂大闹,到时候局面一发不可收拾了怎么办?

这时,一个人的名字出现在了凌霄的视野中——杨鹤。

以下引用当年明月前辈《明朝哪些事儿》的一段原话。

杨鹤,湖广武陵人(今湖南常德),时任都察院右佥都御史。经朝廷一致推荐,杨鹤被任命为兵部右侍郎,陕西三边总督,负责陕西平叛。

而杨鹤之所以能担任这个职务,是因为一次偶然的谈话。

杨鹤是一个进步比较慢的人,在朝廷混了三十多年,才当上佥都御史,混成这样,全靠他那张嘴。

皇帝喜欢魏忠贤,他骂魏忠贤,皇帝讨厌熊廷弼,他为熊廷弼辩护,想说什么说什么,几起几落,该怎么来还怎么来。

崇祯元年,他被重新委任为御史,当时民变四起,大家都在商议对策。

杨鹤是都察院的,这事跟他本无关系,他之所以掺和进来,还是两个字——嘴欠。

反正是吹牛,不用动真格的,就瞎聊,这个说要打,那个说要杀,如此热闹,杨鹤终于忍不住了,他说,不能打,也不能杀。

然后他提出了自己的理论——元气说。

在他看来,造反的人,说到底,也还是老百姓,如果杀人太多,就是损伤元气,国家现在比较困难,应该培养元气,不能乱杀。

几句话,就把大家彻底说懵了,对于他的观点,大家有着相


状态提示:第10章 元气说--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