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汪老板的密报送回国内。
晋帝得阅。
任盟主一行人……失踪了?
晋帝懵逼了!
怎么就失踪了?
无法想象,难以理解啊!
任盟主一行可是十几个高手啊!
任盟主可是武道绝巅,当世第一啊!
天大地大,他们哪里去不得?
怎么就失踪了?
他们遇到了什么事?
……
。。。
春闱会试的结果出来了,放榜的那天,士子们早早的聚到了礼部外。
一时间,有人喜,有人悲。
榜上有名的,只有118人。
吞并吴地,官员空缺,今天录取名额,与往届相比,大了不少。
春闱会试第一名叫会元。
榜首会元,叫做马珲。
排在他之下的春闱会试第二名,也姓马,正是秋闱乡试(岭南东路)第一名的解元马翰!
而马珲,正是秋闱乡试(岭南东路)的第二名!
二马相争啊!
看榜的人,注意到了这一点,议论纷纷。
殿试的日子,在四月二十一日,于长安殿举行,只考明经、策问两项,时间为一天,日暮而休。由皇帝亲自出题主持。
殿试既轻松、又不轻松。
轻松之处,在于一般都会晋级为进士,不会又被筛选下来的了。
不轻松之处,在于虽然都会授予进士功名,但是,也有三个等级之别,即三甲: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
一甲进士及第,一般只有三人,称为状元、榜眼、探花。
二甲进士出身,一般占比约13。
三甲同进士出身,一般占比约23。
等级不同,入仕途后的安排也会不同。
状元可授从六品官位!榜眼、探花,可授正七品官位!一般都会被安排到翰林院。
二甲三甲之中,优异的也有机会被选入翰林,为庶吉士,正八品。其余的分发各部任主事或赴外地任职,一般会先在朝廷各部“实习”三五年。
朝廷有不成为的规则。
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
因此,对于士人来说,最大的目标,其实不是成为进士,而是成为翰林!
翰林院是个特殊的机构。
权力不大,地位清贵。
在历史沿革上,起初相当于皇帝的私人秘书班子,参与机密,还有草拟诏书的权力。
后来,权力不断的被削弱,越来越成为个陪玩帮闲的衙门。
到当下这个时候,主要作用是养才储望、修书撰史、陪皇帝皇子侍读讲学、担任科举考官。
由于皇帝集权,选人任官,难免任人唯亲——废话,不任人唯亲,还任人为疏不成?
翰林有机会亲近皇帝,谄媚的自然就会去逢迎。
而得到了皇帝的喜欢,做官升官自然是坐火箭似的呼呼直上!
昔日和光帝在位时,好丹道,内修内丹,外服外丹,以求成仙。
曹琳进士及第,为翰林,得亲近,便钻营丹道,派人搜访高人,求丹道秘书,贡献给和光帝,深得帝心。
曹琳仕途,于是一帆风顺。
四月二十一日,转瞬即到。
皇帝临长安殿。
礼罢。
刘玄高居宝座,问道:“二马何在?”宝座后方的上面,悬挂着一张匾额,上书四个大字:敬天法祖。
敬天法祖,是祖传的王道德政的教训!
其实,在“敬天法祖”这四个字之后,还有两个字:“爱民”。
敬天法祖爱民,是周灭商时,为给自己正名,而发明出来的概念,是以德配天的德政的具体内容。
自周以后,流传至今。
有两士子拜倒,道启禀陛下,微臣马珲(、马翰)在此。
刘玄看了,只见他们都很年轻,二三十的样子,嗯了一声,说道:“起身吧。”
两人谢过皇恩,磕头起身。
刘玄对众人说道:“你们都是国家的栋梁之材,今日殿试,都要好好的考。”
众士子凛然称是。
长安殿中,众士子一人一案。
上午考明经,下午考策问。
下午。
皇帝命发下策问试卷。
众人接到试卷,一看考题,吃了一惊,不由的往皇帝宝座后的匾额上看了一眼。
原来,那策问试题,正涉及到了“敬天法祖爱民”!
敬天法祖爱民当然是正确的!——祖传了两千多年的政治正确,谁特么的敢说不对?
问题不在于质疑这个!
而在于:
一个主张,怎么证明他是合乎天理的呢?也就是问,合乎天理的标准是什么?
如果祖上把错误的主张,当成了合乎天理的,并推行开来,有损于百姓、国家,那么又该怎么办,是否应该改正?对这样的祖上又该是怎样个态度,该怎么评价?
这一策问,主要就这两个问题。
众士人见了,头皮发麻。
第一个问题,合乎天理的标准是什么,这倒还好回答。《尚书》上说:“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现在朝廷推新政,重农并兴工商,一改千百年的重农轻商的政策,为给这个新政正名,给出的理由是:兴工商,提高生产,促进流通,有益于民生!
什么是天理?
天视=民视。
天听=民听。
把“视”、“听”约掉,剩下的就是“天=民”。
答案是显而易见的:有益于民生,就是合乎天理!
是否有益于民,就是检验是否合乎天理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