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军事历史>铁血帝国>第一百九十五章:屠熊!万里合围!(二十二)

阿城与塞城战线上的相对平静只持续了不到二十四小时。

八月六日一早,稀疏短暂的炮火准备之后,苦着脸的俄军士兵在架着机枪的督战队催逼下,又一次进入这一片或那一片遍布人马残肢的旷野,以单薄脆弱的血肉之躯穿行于无情的炮火与弹雨之间。

这并非勃鲁西洛夫的本意,然而,他不能违抗大本营的命令。

亲任最高统帅的皇帝陛下对他前一天要求中止作战的请求予以了严厉的斥责,严令他“必须将此决定东线命运的伟大战役按原计划进行到底”,否则“朕丝毫不介意由另一位更忠诚更有责任感的将军来接过你的指挥权。”

在撤职的耻辱与麾下官兵的命运之间,勃鲁西洛夫做出了与绝大部分具有充分自尊心的将军别无二致的选择。

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只是很多时候,即便万骨枯尽,其功亦未必可成。

俄军制空权的丧失,令阿城守军及时得到了空投的弹药和给养补充,仅八月五日一天,华军空运部队就向包围圈内投下了近一百吨各种物资,并以小型飞机轮班运出了一百多名重伤员。

八月六日这一天,华军第二航空集团连续出动轻重轰炸机一百多架次,重点突袭了阿城周围的俄军机场、炮兵阵地和后勤兵站,摧毁地面敌机十余架,毁伤包括列车炮在内的重炮十数门,炸毁火车头和车皮上百节,进一步削弱了对方的持续作战能力。另出动战斗机和侦察攻击机二百余架次,部分携带小型炸弹,执行空中遮断任务,寻找和炸射行军中的俄军纵队,有效扰乱了俄军的战役部署。

在守军持续密集的炮火阻射下,缺乏空中支援、炮火支援,甚至得不到后续部队及时增援的俄军进攻部队不是在华军阵线前横尸遍野,就是在后方督战队的机枪扫射下白白枉死。在付出伤亡五千余人的高昂代价后,俄军惟一可称道的战果,仅仅是在城北防线上夺取了一片正面五百公尺、纵深三百公尺的狭窄突出部……

当天,被迫恢复进攻塞城西面防线的俄军53集团军。也首次遭到了华军精锐装甲部队的反冲击:禁卫装甲骑兵2旅第1战车营的40部“铁豹”战车在旅属机动炮兵营18门自行火炮的支援下,于恰甘地域突然出击,从侧面截击了企图绕过恰甘防线、向塞城南面迂回突进的俄军第11装甲车旅(此时仅剩下编制数百分之四十的装甲车辆)和配属的第15骑兵师,双方展开了整个河间会战中最激烈的装甲对战,俄军的薄皮装甲汽车在“铁豹”的57毫米中速火炮前不堪一击。而“铁豹”30毫米厚、倾斜30度的正面主装甲却足以抵御俄军装甲车上最强大的47毫米低速火炮射击。持续一小时的“一面倒的打靶”中,俄军大部就歼,计三十七部装甲车和三部战车被击毁,另遗弃外观完好的装甲车六部、战车二部,毁弃卡车近百部、火炮三十余门,官兵近千人被俘。华军方面仅损失战车三部、自行火炮一门,阵亡四人,伤五人。

恰甘南面袅袅升起的黑烟,宣告了俄军最后一股装甲突击兵力的覆灭。

两路皆败,勃鲁西洛夫无计可施。而就在这一天,华军西进的克武集团先头部队与北上的18集团军骑兵侦察队,成功会师于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城下,仅由三个二流步兵师守备、防御设施薄弱的的克城已经危在旦夕!

八月七日,连夜不能成眠的勃鲁西洛夫最担心的事情终于还是发生了。

这一天,在数百架次作战飞机的轮番密接支援下,陆凯平上将那支得到重点加强的装甲集团军在一百公里的进攻正面上展开了七个装甲旅、六个骑兵旅、五个步兵师、两个混成步兵旅和一个步兵团的强大兵力,总计二十万人、六百门大炮和自行火炮、七百余部战车和装甲车、三千多部半履带运输车和卡车,为“地球仅有战力无双之机动合成兵团”。

此前一天,陆凯平接到了梁天河司令长官下达的命令:“全军分三路出击。迅速溃歼敌重兵集团于阿城周围……”

根据司令长官的命令,陆凯平将全军分为左、中、右三路突击部队,以左路突击部队担任主攻,由阿城西面迂回包抄敌侧后。截断通往巴尔瑙尔的铁路交通线,将俄军主力堵截于阿列伊河与鄂毕河之间的三角地带内。为此,左路突击部队集合了全军大部分战车和其他机动车辆,其兵力包括新锐的禁卫装甲骑兵第1旅、禁卫混成步兵第3和第9旅——装备水准和人员素质都堪称帝国之最,另直辖装甲第15旅,下辖装甲第6军(辖装甲第18、19、20旅)。骑兵第5军(辖骑兵第5、8、9、15旅),以及步兵第4军(辖步兵第8、9师)。

右路突击部队直辖装甲第13、16旅(各缺一个战车营),骑兵第16、27旅,以及新锐的步兵第23师,任务是从阿城东面迂回包抄,截断俄军渡过阿列伊河东逃的去路。

中路突击部队以来自第五集团军的第6军(辖第11、13师)为基干,加强新开到的步兵第95团,主要任务是从阿城南面牵制俄军主力,为左右两路突击部队的迂回包抄创造条件。

决定河间会战胜负,或者说,决定中俄战线命运的最关键一战,在钢铁履带和橡胶车轮卷起的漫天烟尘中,在由地面贯通至云上的隆隆引擎声中,在由炮口断续至俄军战壕的密集闪光中,画卷般地,徐徐展开……,)


状态提示:第一百九十五章:屠熊!万里合围!(二十二)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回到顶部